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05|回复: 4

[【吟梅轩】] [原创]地洞中的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1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洞中的火

  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个初中毕业生的时候,有个亲戚到我家来
。我和他说钱钟书是个牛人。他当时二十出头,还在某大学历史系
就读,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说钱钟书是个才子,大儒还算不上
呢。我就问:谁是大儒?
  他和我说马一浮,牛,鲁迅和他同科考试,成绩比他差远了。
乡贤中有位郑老先生,也曾略有薄名,曾担任过《辞海》或《汉语
大字典》(我记不太清楚了)的编委之一。郑老先生也年轻过,他
二十出头的时候,在家准备了三日的功课,然后动身去杭州向马福
田请教。结果没几分钟,他做的功课就都被破解了。郑老先生深感
惭愧。
  听完亲戚讲的这个事情,我就对马一浮有了印象。后来查了一
些资料,发现他的资料不多,有篇文章名为:“本是仙人种,移来
处士家”借用了马一浮的诗,简单讲述了他的故事。此后零星地了
解到,当年乡试第一的文章,马一浮是集语写成——以经书中的语
句为自己的句子,写一篇论文——的确有了不起的记忆力和化解力

  我相信,马一浮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是深刻的,学贯中西也是
有所依据的。他的学力,应比梁漱溟、熊十力辈高出很多。但是,
他自己基本上没有著述。他的著述在当年也未能广为传播。尽管如
此,我还是把他比喻成这样一种情况:
  一把熊熊烈火,燃烧在山洞口。
  这样的学术生命,其影响不是广泛的。他只能影响一些途经的
人。不过,相比于被从坟墓中发掘出来的那些“学者”,马一浮的
贡献又大得多——起码,你想看的时候,还能看到那团火焰,后人
还可以根据先贤的著述去追寻它的踪迹。
  在学人中,还有另一种境况。
  这大概也是钱钟书热流行的后果之一。钱钟书给人的印象,似
乎是爱举僻典。这本身没有错误,因为僻典中有很多流行书中找不
到的思想。错误的是,这种现象导致了“博学多闻”这样一种形象
。这大概也是钱钟书自己也不愿意接受的“美名”。论到“博学多
闻”,在新的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搜索引擎。钱钟书的本
意是多方阐发,以冀幽义彰显,谬义剔除。他哪里知道,“考据僻
”的右派力量是如此强大,他更不知道:“博学多闻”这样的虚名
对俗人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
  这不,有很多人开始发掘学人的坟墓了,也不管他们本人是否
愿意被发掘,也不管他们的著作是否有那么大的影响,也不论他们
学术思想的价值是否有那么高——只要一发掘出来,就捧起来——
比盗墓者从古墓中偷得了一个碗仅为卖个好价钱不同,这帮学术盗
墓者还要获得一个好名声。他们根本就无视“学人”对他所处的现
实社会的影响,盲目地吹捧。
  这也不尽是坏事,的确有些墓是值得一盗的。但绝不可能那么
多,不会每个墓主都是“惊世绝艳”的学术巨擎。即使是章学诚,
这位有重大价值的墓主,当其被发掘出后,其学术地位也因某种居
心被无限拔高放大来。
  这后一种境况,我将它比喻成:
  地洞中的火。
  在外面你是看不见的,发掘出来才知道这火是三昧真火还是鬼
火。怕只怕有人把鬼火吹成真火,而这情形,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
,显然已经成了趋势。
  虽然我置身事外,不过,我也实在看不下去这样的局面。因此
发一通小牢骚,大家该干什么,还去干什么。欺世盗名者仍可安心
地做他的勾当,老老实实种地的人也还该去老老实实种地。

2007.07.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19: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一下

自己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 21: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曲高有些和寡”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3 0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了一个马一浮的小传:

马一浮(1883-1967),原名福田,后改名为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年又号蠲叟或蠲戏老人,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成都。其父马廷培曾任四川仁寿县县令。马一浮十五岁应县试,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榜,马一浮高中榜首,周树人(即鲁迅)名列二百名以后。20岁妻逝,终生没有续弦。马一浮曾游学美、英、德、日等国,通英、德、日、法、西班牙诸国文字。曾与友人共同创办翻译社,创办《翻译世界》月刊。建国前,曾任教过浙江大学,在重庆主持创办了著名的复性书院;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兼浙江省文史馆馆长。

马一浮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他三年读完四库全书,三十岁左右便名扬海内外,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佛学大师,同时他也是诗人和书法家。他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被尊为“儒门三圣”,其学力实际远在后二者之上。熊十力曾说“吾平生所服膺者,唯马浮而已。”粱漱溟自居后学,称马一浮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的学生丰子恺说:“无论什么问题,关于世间或出世间的,马先生都有最高、最远、最原本的见解。他引证古人的话,无论什么书都能背出原文来。”

马老的学术思想融会儒佛,调和朱熹、陆九渊,又以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之说与张载“心统性情”之说沟通,他主张理气一元,道器不二,“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无理,亦即心外无事。理事双融,一心所摄。然后知散之则为万殊,约之唯是一理。”(见《复性书院讲录•卷二》)

马一浮的主要著作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濠上杂书》、《蠲戏斋杂书》、《法数钩玄》、《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蠲戏斋诗编年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3 02: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抗战后期,马浮在复性书院讲学,英国有八位著名教授访华。彼等在英时,已久慕马浮为中国一代大师。来华后知其正在后方讲学,遂专程到四川乐山复性书院拜访,由当时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陪同并任翻译。会见时,这八位教授各有提问,范围极为广泛;其中心内容,则偏重于中国学术之特点,中西学术之异同等重大问题。担任翻译的郭有守虽善英语,而对于中西哲学方面的知识,缺少素养,因之在翻译时往往辞不达意。马浮听了很不满意,乃摒弃翻译,直接以英语与来宾对谈。玄言娓娓,妙义层出,旨深语圆,叩之不竭。间以拉丁语阐释西方古典哲学,尤使诸教授惊愕不已,无不叹服。他们归国后各有撰著,记述此次会见之收获,异口一辞,盛赞马浮学问深谌,真不愧为中国一代儒宗也。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_毕养赛主编_10394264\000158.pdg


马浮平日与友朋言谈中,曾多次表示过儒学不可废,并对当时学校师生之间无感情有过看法,认为,“当今学校,不如过去的书院。教师为生计而教,学生为出路而学。学校等于商号,计时授课。铃响辄止。”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_毕养赛主编_10394264\000164.pd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17:32 , Processed in 0.4339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