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63|回复: 19

[【辩证轩】] 我的五年级弟子的小文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7 06: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空,那么湛蓝;白云,那么柔软;鸟儿,那么自由自在。天空,湛蓝赛过幽幽的宝石;白云,柔软恰似洁白的棉花;鸟儿,自由一如鱼儿遨游在海洋。太阳溜到了一朵云的后面,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天空,一会儿是亮堂堂的,一会儿是暗沉沉的。云也不甘示弱地炫耀着千变万化的魔力。有的随风飘动,四海为家;有的扑朔迷离,尽情挥洒。地上的麻雀向着高空,直飞上去,仿佛要去蓝天和白云戏耍。它飞的累了,停落在高高的树枝上歇脚,震落了几片枯叶。叶子摇摇晃晃,就像酩酊大醉的酒徒,被一阵秋风吹走了。花儿都凋零了,那高傲的头颅已然不在;小草大都枯黄了,只有几根绿草夹杂其中,与秋风做着最后的顽强抗争。不一会儿,天便暗了下来,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中……(五年级 嘉明)
  
    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写作节奏的训练,并注重对称句式的写作。嘉明跟我学了半年,感觉颇有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07: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想写出节奏感强,多对称句式的文章来,没有词汇的有力支撑,是很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07: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是能经得起朗读的。美文文字是美的,读出来更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08: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lsg003

这个孩子的联想次序,还有情境体验,拟人化的设想,这些都是您指导的吧

这样对孩子的训练,有什么经验体会,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成果

语言的堆砌和词语的选取,您对这种孩子有什么要求,他平时怎么训练自己的这种节奏感和朗读能力的

这些我都是很感兴趣的,真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0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厉害,不知道这个学生原来的水平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lsg003老师教学确实很用心。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737105

我们儿子在二年级,还没有写作文,开始背诵《日有所诵》,
相信对他们以后的文章,文彩会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绝版孙悟空于2009-05-17 09:51发表的 :
很厉害,不知道这个学生原来的水平如何?

    这个学生原来语文底子就不错,不过,那时作文算是能写,可档次不够。具体表现是文笔虽显细腻,但读起来流畅性不足。他很爱学习,对于我要求的词汇积累不遗余力的去做,虽然比有的同学慢点,但结果是属他记得牢。朗读也是这样,我一般的过关要求是不添字,不落字,不破读,有韵味,有节奏。他往往较后才过关,但一次即过,达到完美(音色等先天方面不能包括在其中)。
  带的几个孩子他最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1: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wangjade于2009-05-17 10:28发表的 :
lsg003老师教学确实很用心。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737105

我们儿子在二年级,还没有写作文,开始背诵《日有所诵》,
相信对他们以后的文章,文彩会有帮助的。

    我试图通过朗读美文,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文脉,文气,因为所选的文章大多是适于朗读、琅琅上口的,所以对于学生写作方面的节奏感把握会有益处的。
  我感觉学校里的读,对于读出韵味节奏来重视不足。当然有人数多,不好操作的原因。而好的文章是需要百回读的,就像好的曲子一样,让那些韵律深深印在脑海中。
  我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些什么。因为当我们对孩子下达了“要背过”的指令后,他们会有意识的更多去关注文字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文字内里的韵味。我也会在与孩子们诵读几遍后,鼓励孩子们试着不看原文了,看看盲读如何。以不背达到了背过。这种背诵,我以为更多的是文章内里的韵律留在了大脑。
  一点尝试,一点感觉。愿与大家交流,求教于方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2: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henry2000888于2009-05-17 08:21发表的 :
lsg003

这个孩子的联想次序,还有情境体验,拟人化的设想,这些都是您指导的吧

这样对孩子的训练,有什么经验体会,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成果
.......

    在作文教学观念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我不赞同“你经历了什么,就如实写出来”的观点。因为小学生主要训练的记叙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艺术创作。虽然是习作,还很不完善与成熟,但到底是要向着文学艺术作品这个高级目标靠近的。生活的原生态总是那么多的琐屑与平庸,芜杂与重复,而艺术是拒绝这些的。源于生活不假,高于生活才是水平的体现。或者说,虚构能力才是写作者的一个重要能力。我们在小学阶段一再强调“作文就是给人说说你经历的事等”,我的感觉是路子歪了,入错了写作的门径。写作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能力。
  我不赞成让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写什么成篇的文章。先把一句话,一段话写好再说。这个写好,是指写得流畅优美,而不是写出文从字顺来。
  我不赞成空空的写作教学指导。布置题目,来个一般性引导,然后学生去写。然后弄几篇佳作一读,散乱的评点讲说一番,而后再布置题目——周而复始,效率极低。因为太空了,太浮泛了。
  联想次序,主要是借助朗读体悟与写作中的示范引导强化。朗读中的审美熏陶,积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写作时的思维及行文路径的。
  只是尝试着做,愿与大家共同进步,去完善,去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0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教育思路,是不关心小孩是怎么样想的,以大人的模式去教育小孩。
个人对小教这块不是太懂,所以也不能对这个文章下评价。但是我们总是在做着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
例如中国足球,青年队总还是不错的,但是国家队就完全不行了。不是说我们的青年队强。是我们把这些孩子拔苗助长了。不符合发展规律。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过功利性,注重眼前利益,教育规律性的东西,在教育中首先被家长被社会忽视,最后我们的教师也直接将其忽视了。
所有的教育都快变成了职业教育,学生几乎成了一个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还不错,文字不算生硬。
过于强调比喻,缺少整体的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是一项技能,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运用语言的技能而已。
  至于说学生的思想生长,不能说完全是他个人的事,可教师的作用很有限。当然我们要去培育,要发挥外力的作用。
  作文需要内在的思想等,也需要言说的技能。反观现在的教学,后者乏力,前者着力很大却收效甚微。
  我总觉得一般孩子是能写出不错的作文的,关键是为师者不能很好的像教练一样去训练他们。
  学生的写作与作家的写作,同亦不同。一般地说,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作家后备军,而是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4: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lsg003于2009-05-18 13:26发表的 :
    写作是一项技能,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运用语言的技能而已。
  至于说学生的思想生长,不能说完全是他个人的事,可教师的作用很有限。当然我们要去培育,要发挥外力的作用。
  作文需要内在的思想等,也需要言说的技能。反观现在的教学,后者乏力,前者着力很大却收效甚微。
  我总觉得一般孩子是能写出不错的作文的,关键是为师者不能很好的像教练一样去训练他们。
  学生的写作与作家的写作,同亦不同。一般地说,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作家后备军,而是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做语文老师更不易的是:

理科老师每节课都有固定的阵地,学生的理解或者发挥也是在老师的智力圈火力范围内,学生跑不出这个圈圈

语文老师的课程培养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学生关切的和我们期待往往不是一回事,教师的教学运动不一定像理科那样立杆见影,所以语文的引导更为艰辛!

孩子思想活动不是我们能完全覆盖的,他们的关切和我们的目标往往不是一回事,但是考试确是会如期而至,我们的学生往往发挥得不似他们的思想那样自由奔放,潇洒自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的难教就在于没有理科般的清晰、严密体系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程序、体系。这些年教语文深有此感。
    一个人的思想构建需要时机、触发者和心底深处的自发完善的欲求。学校、家庭、社会种种纷繁复杂的状况交错丛集,和一个个体生命深处的向上的寻觅渴求相遇,思想提升便开始了。一个“事件”打破了旧有的平衡,引发心灵深处的动荡,继而困惑,探求,寻找突破口,刹那间觉悟,建立了新的平衡。新的平衡还会被袭击,还会构建更新的平衡。这大致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的轨迹图。
   我们的信息输入,只有和个体的深处生命发生撞击,才有可能奏效。在学校班级教学中,一方是诸多的不同个体,一方是孤军奋战的教师,实在力量悬殊,难度太大。
    我所教的最后一届高中生,连带三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我是他思想火把的点燃者,称我为“恩师”。当时我习惯于从深度上教语文。所以感觉那条路走得不算好。或许功力不够,方法不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22: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lsg003于2009-05-17 21:53发表的 :


    我试图通过朗读美文.......
哪些是适合四、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呢,能否推荐一下?

我的小孩四年级,喜欢阅读,但作文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wumweicao于2009-05-18 22:00发表的 :

哪些是适合四、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呢,能否推荐一下?

我的小孩四年级,喜欢阅读,但作文不好。


    您可以参考我在书园茶社的帖子“最适于朗读的经典美文段落(绝非抄袭他人,均是我费力搜集整理的,连续发出,敬请关注)”中的短小片段。
    我主张美文美读,不必急着让孩子背过,每天读上几段,读来读去,自然能盲读就行了。让文章的气息节奏印在孩子的脑海,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
    我也带过(现在依然带着)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初来时,家长诉苦说: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出(好)作文来。学校老师说你的孩子的阅读属于无效阅读。弄得孩子很郁闷,都怕语文课了。我了解过,这孩子的阅读很驳杂,不属于只爱吃偏食的假性爱读书者。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调理,很快她的写作天赋就得到喷发了。现在不敢说她写的多么好,毕竟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但敢说她对我的作文教学路数领会最快,已经入了写作的正门了。
    下面是一篇她写的作文:
逗乌龟


    有一次,我自己在家看电视,看着看着,我觉得很无聊。我忽然看到那两只龟,就想:闲着也是闲着,就逗逗它俩吧。

    我先到厨房,拿起一片肉,走到鱼缸前。乌龟们看见了,马上做好了抢肉的准备。我把肉系在一根线上,放到了鱼缸里。它们俩飞快地游过来抢,我马上把肉拉了上来,其中一只乌龟生气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在说:“你为什么骗我?”然后就转头游走了。另一只乌龟伸长了脖子看着我手中的肉,好像在哀求:“行行好吧,把肉给我吧!”

    我心里话:给你肉?没那么容易!后来,我灵机一动:要不把其中一只拿到屋里逗吧。于是,我就抓起一只乌龟。它拼命挣扎,嘴巴一动一动的,好像在说:“快放开我,快放开我!”我把它放到了一个有太阳光的地方,它高兴地晒起太阳来。我看见他晒得起劲,就暗自高兴:这小家伙上当了!我偷偷地拿起铅笔,让铅笔的影子正好碰到小乌龟的头,小乌龟晒太阳晒得正舒服,铅笔的影子突然落到了它的头上。它以为是有东西不想让它晒太阳。于是,就用爪子挠,结果挠了个空。它不高兴地看着我,好像在说:“我又被你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9 07: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lsg003于2009-05-18 23:41发表的 :



    您可以参考我在书园茶社的帖子“最适于朗读的经典美文段落(绝非抄袭他人,均是我费力搜集整理的,连续发出,敬请关注)”中的短小片段。
    我主张美文美读,不必急着让孩子背过,每天读上几段,读来读去,自然能盲读就行了。让文章的气息节奏印在孩子的脑海,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
.......

哇塞,二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是相当不赖了,语句很通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多(量和类两方面)的孩子带起来相对容易些。一般说来,书没有白读的。希望家长不要着急。或许这样的孩子一时没有找到写作的门径,一旦找到了,会喷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1 21: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空,那么湛蓝;白云,那么柔软;鸟儿,那么自由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23: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的写作最高点就是接近甚至达到了作家创作时的心理及言语机制的水准,或者说,学生作文的最高典范即类同于作家的作品。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以作家的创作作品为最终旨归。虽然所有学生是决然达不到的,但路要这样去走。尽管学生们的习作层次高下千差万别,但文学特征、文学味的浓厚程度应该成为判断的重要标准。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从依循文学写作规律实施写作教学指导训练的层面上展开。具体到小学写作入门阶段来说,强化文学意识,注重文学笔法的运用,引导实现文学色彩的呈现,都是必要且必须的。而惯常我们所一再强调的“经历了什么,就写什么”的观念,应该退出。或许有人会反驳,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小孩子如实去写,尚且困难,何况让他们去加入想像、重组改造等艺术化手段去写。这种想法的立论提出是基于不承认或者低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成人以老大自居,把小孩子真的当成“小破孩”(心智未开,愚钝痴傻)了。实际上,儿童心理学专家早就正告过我们:别把小孩子真当成小孩子,他们有着原初的完美灵性与足够的智慧的,非大人能比。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者,总是干着扼杀孩子灵性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01:12 , Processed in 0.4241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