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2|回复: 13

[【散文】] 我为什么一直不要道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8 01: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废话一筐
---------------------------------------------------------------

  

  关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我是有很多疑问的。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叫《奉献与牺牲》。其中的结论很简单,就是类似“奉献与牺牲”这样的道德口号,基本上都是拿来骗人的。凡是嘴里高喊“奉献与牺牲”的人,自己是决不会践行的。

  那么,我们到底能奉献与牺牲掉什么东西呢?无它,只有自己的利益或者生命。那么,奉献出来的利益被谁得到了呢?历史已经证明,并将反复证明:是被那些少数喊口号的人得到了!所以,相信这些口号,就表明我们愿意被欺骗;高叫这些口号,就表明我们在强奸中得到了快感!

  前段时间,就这个问题与我公司的一个青年讨论。他提出了个命题,如果牺牲一个人的利益能换来13亿人得益的话,这样的牺牲该不该呢?我立即答:不该。而且现实社会也不是这样运作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承认总统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那么,他不拿工资和不享受福利就一定是奉献了,就是让全国人民更大受益了。但社会不可能做出那样的荒唐规定。社会只能这样规定,有付出就必然有合理回报。

  再贴近实际生活一点讲,所有公路的收费站有什么作用?全是副作用。例如:延缓乘客到达时间,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增加尾气排放,浪费汽油,造成社会矛盾,加大人民出行成本等等。你真的找不到收费站有任何一个正面作用。但他们为什么不撤消?为什么不奉献、不牺牲了?因为他们要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道德总显得十分的滑稽和虚伪。

  其实,道德和利益的冲突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深入研究过“义利”的问题。孟子的结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利”是鱼,而“义”是熊掌。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糟糕的结论。

  可笑的是,孟子还是用利益来比较“义”和“利”的关系的。因为熊掌比鱼值钱,所以选择熊掌。据说,孟子的思想发源于孔子,而孔子是怎么看道德的呢?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孔子的思想没有孟子那么绝对,至少给我这样的小人,留下了争取利益的空间。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对自认为可以做领袖的精英们,是应该要提出道德要求的。嘿嘿!这似乎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哦,因为今天的情况大致是:“小人喻于义,君子喻于利。”

  孔子还明确指出:在“德”与“色”的冲突中,“德”始终处于下风的社会客观事实。“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不是在批评我们,而只是在描叙一个无法改变的社会客观现象。这个结论,不只适合我,也适合你,也适合孔子自己,以及孔子所推崇的先圣——舜和周文王。(注:传说圣人周文王有100个儿子,另外一个圣人舜,一次就娶了两个老婆,娥皇和女英。)

  儒教经孔子到孟子再到朱子后,就完全变态了。朱子把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归纳为:“存天理,灭人欲。”嘿嘿!就是连利益的基础人欲都要彻底消灭干净,还不如干脆把人也消灭干净算了,这大概也就是近代人冷血的思想理论基础了。

  按朱熹的思想,这个世界上就只能剩下些许道德的幽灵在飘荡了!那么,象这样飘荡着的道德,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显然,朱熹远比孟子还堕落,因为孟子还好歹承认:“生,亦我所欲也!”

  不难看出,今天御用文人提倡的道德观,几乎完全来源于变态的朱熹。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垃圾。却被我们的国民不自觉地继承了,这就是专制文化的魔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当然是已臻化境的表现了。不过,邪恶也是可以通过化境入脑的!无色无味的毒药最厉害,海洛因也能带来巨大快感啊!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需要道德了。这并非源于我对儒学的深入理解。而是由于我幸运地看见了一个小故事。由此可见,明白道理并不一定需要高深学问,而有高深学问的人,却不一定能明白道理。下面就与大家分享这个小故事:

  “山中有虎吃人,国王下令:‘谁杀死了害人的老虎,我就亲自接见并奖赏他。’后来,一个农夫杀死了这只害人的老虎。国王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亲自接见了他,国王对农夫说:‘现在我给你两种奖赏,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一是给你金币;二是给你道德标兵的头衔。你选那种呢?’

  农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币。国王哈哈一笑,对站在旁边的丞相说:‘我不是多次对你说过:下民是不要道德而要钱财的吗?不象我,总是要道德而不要钱财的。你当时还有点不相信,今天验证了我有先见之明吧?’丞相只得赔笑道:‘是,还是大王英明啊!’

  这时,农夫说话了:‘大王,我父亲一直教我,做人不要贪心,只能要自己缺的东西,不缺的东西就不能要。道德我一点都不缺,而钱正是我非常缺的。因此,我的选择是对的,缺钱我就要钱,不缺德我就不要德。我并不贪心啊。’”

  哈哈!高喊道德的人们,今天你终于知道你缺什么了吧?而我为什么一直不要道德,大家也应该明白了吧?今后,你是要利益还是要道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8 01: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哪一样带来得快感强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8 22: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听了一个朋友讲什么后现代
欧对这个么也不懂
偶记的后现代就是那啥反传统
楼主的风格也算得上在践行后现代了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0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青青园中葵:

难道你没有看出我正是在回归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00: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明清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意识到了历史糟糕的流变。当时的反理学知识分子经常与道学派辩论,道学派经常引程朱的话着警句,却被反理学知识分子轻轻一句带过:“书不读汉唐以下。”为什么这样一句话对道学家有打击力呢?因为道学家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圣人都出在古代,造成道德沦丧的原因就是人心不古了。所以,讲书不读汉唐以下就表明,我是直接向古代学习,而拒绝你们推崇的专家,程朱的曲解。道学家无法说读古书直接向古人学习是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9 05: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但是措辞不够犀利,还是有些含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舞夜飞霜于2005-10-29 05:45发表的: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但是措辞不够犀利,还是有些含蓄哦。


犀利到关网站?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13: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冲击

精神变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啊,看得清就会少走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anbo0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30 22: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偏激,也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1 06: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不读汉唐以下。”哈哈,绝句~~~~更自然的生活也许更适合人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不到第二页的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0 13: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冲击

精神变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0 2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废话一筐于2005-10-28 01:13发表的我为什么一直不要道德?:
 
那么,我们到底能奉献与牺牲掉什么东西呢?无它,只有自己的利益或者生命。
.......

废话兄喜欢玩二元论哈,经验告诉偶,建立在二元论上的认识是不可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2 02:31 , Processed in 0.49419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