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40|回复: 3

从杭州实践看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3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9日,“从杭州实践看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2006浙江发展论坛”在余杭区开幕。论坛总结杭州市和余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经验,结合会上专家学者演讲的观点,认为沿海地区有条件、有义务、有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模范区,为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经验、作出示范,并就沿海地区又快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如下共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奏响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主旋律
从杭州市和余杭区这样的沿海地区的实践来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氛围日渐浓厚,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工作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力,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摆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形成了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成为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愿景的自觉行动;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亮点纷呈,都市农业已经闪亮登场,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推进,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不断涌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书写着创新模式的新篇章;三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新农村建设催生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星级村蔚然成风;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现,但与沿海地区所具备的条件和中央对我们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地建设不平衡性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群众的认知度和发动面还不够高,社会参与面还不够广,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实践进行理论政策和机制体制的创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定位
沿海地区的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有条件,要进一步增强前列意识和责任意识。这里是中国农业文明、良渚文化的发源地,理应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率先成长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民族工业起步最早,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方,理应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上为全国作出表率;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理应在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上率先进行探索;这里是被人们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最宜于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方,理应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归结到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既有条件,更有必要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走在前列,为全国作出榜样。
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体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要求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党的建设“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三改一化”的进程,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和模范区,无论在建设进程、建设水平、建设机制创新方面都要为全国作出表率,使这一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真正让农民群众感到满意,让广大干部感到骄傲,让国人感到自豪,让国际友人感到钦佩,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特殊的巨大魅力和不息的生命力。
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上,近期目标应该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大力增进农民福祉,中期目标是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远期目标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要努力把握和体现六大时代特征:一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要求,二是要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三是要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四是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五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六是要体现沿海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产业特色和文化特征,总的来说,就是要建设繁荣、文明、民主、和谐和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人们有一种天堂般新农村的感觉,使生活在新农村的农民有一种自豪感而没有自卑感,有幸福感而没有委屈感,有成就感而没有失落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六步规程
根据杭州市和余杭区的初步实践,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六步规程:一是抓学习宣传,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学习、培训、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要进村庄、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二是要抓规划先导,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各级市、县(市、区)、乡镇各级都要制定好各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村一级也要通过民主的形式,形成每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的决议规划和计划;三是要抓路径抉择,理出与时俱进的建设思路,要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条件,按照“有心建设、用心建设、创新建设”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建设行动;四是要抓建设载体,实施系统配套的工程项目,要按照“快进程、高标准、重实效”的要求,抓紧出台和实施富民、惠民、安民的民心工程;五是抓机制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建设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城市带动、改革推动的组织体系和动力机制;六是抓组织保障,形成坚持有力的领导体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建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使村班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突破六大难点
从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目标定位出发,当前新农村建设要紧紧把握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方略,在六个方面实现大突破: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上取得大突破。沿海地区已经具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现实条件,要把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首要的和最艰巨的任务加以重点突破,并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确立以农业市场化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工业化理念来经营农业、以农业功能多样化理念来开发农业。要坚持走精品农业之路,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坚持走精准农业之路,大力提升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支撑力,使农业成为科技型的现代产业;坚持走精兵农业之路,实行“反弹琵琶”的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有效推进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规模经营的农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使农业成为集约经营的现代产业。
二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上取得大突破。加快农业分工分业分化,促进更多农民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使农业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动力比率 不断下降;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鼓励农村能人创大业创新业,带动更多农民转产专业。
三是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一体型的农村新社区上取得大突破。要按照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动态规划的思路,抓紧做好县域、中心镇和中心村布局规划、并形成“1+x”的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中心村带自然村的建设格局。全面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市郊区、平原农区、丘陵山区、海岛渔区的不同特点,把更多的村庄改造建设成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四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培育新型农民上取得大突破。着力提高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和道德修养,使广大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向市民一样接受到优质教育。沿海地区要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为全国作出表率,加大城乡教育均衡工程的实施力度,要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同时,把大力发展中等和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战略重点,让所有的农民子女既有高中以上文凭又有一技之长,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在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上取得大突破。要针对城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差距大的实际出发,下决心在建立农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上进行大的探索。把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要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提高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水平,做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
六是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在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上取得大突破。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各职能部门都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相应的改革。确保农村民主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开展
从我们总结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县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村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国家宏观上的改革和政策支持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障,实行国家宏观、县级中观、村级微观三个层面的联动和协调推进,才能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县域范围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生产力与人口布局,坚持以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来带动新农村建设。村一级要发挥好是主阵地作用,农民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基层干部要发挥前沿指挥官作用。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国家宏观层面上改革的配套。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的突破,农民平等地享受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财产权益以及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能源等要素制约问题地解决,都需要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改革和政策支持。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如果没有国民收入分配大的调整,不扭转劳动与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农民要持续增收也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农业劳动力转移,让农民进城安居乐业上有大的突破,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也是空话。因此,应该尽快地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推进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特别是那些把握着体制和政策的决策权有关部委办,主动地进行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扫除体制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3 22: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08: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内容可是上述报道所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4 16: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所以发上连接来问问你是怎么回事~~
您发贴不归类,首发、非首发都没说,我搜索到这个帖子就给你补上了,大体内容标题都一致,想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15:39 , Processed in 0.29322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