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05|回复: 1

[【心情日记】]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特刊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7 12: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征:凝聚民族精神的丰碑



体验和解读红军长征精神



   编者按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伟大的长征孕育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永存的。著名学者石仲泉历时6年之久,重走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本文是作者根据其长征行的体验,对红军长征精神所作的解读,其见其思,真实感人。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长征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首要的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因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精神之源。


  2002年10月我到石城考察时,那里流传着他们的小红军过草地牺牲的动人故事。小红军叫郑金煜,是红一军团红四团的宣传队员。郑金煜年纪小,不知草地厉害,刚过草地时,非常活跃,讲故事、唱山歌、做宣传,似乎一点也不疲劳,总是忙个不停。但没两天,他发高烧,病倒了,而且病情恶化很快。他感到自己不行了,对杨成武说:“政委,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希望革命快胜利,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小红军就这样长眠在草地了。


  2003年12月初,我到江西吉安泰和访问了红军长征女英雄王泉媛,她曾担任由1300多名红军女战士组成的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爬雪山过草地时,她有两三次因没吃的昏厥过去,每次她都咬着牙叮嘱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革命到底,看到革命成功。她说:我们工农干部没有多少文化,没有那么多词说,就是坚信毛主席的领导正确,就是坚决跟着党走,就是相信革命会胜利。这样,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挺过来。她本人曾于1937年4月被捕,在狱中惨遭毒打,备受折磨和凌辱。但她坚贞不屈,对我们说:活着要做共产党的人,死了要做共产党的鬼。两年后,她好不容易逃到兰州,但因敌人报纸载有经过伪造的说她叛变了的消息和照片,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不收留她。她有口难辩,哭着说:我不怨你们,只求你们向党组织转达一句话:我王泉媛永远是共产党的人。她在“文革”期间,被打为“叛徒”、“反革命”,受到残酷迫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也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和对党的信心。几十年来,她一直向党组织反映情况,要求恢复党籍,这一问题直到1989年才得以解决。她盼望这一天,整整等了52年。现在享受副局级离休待遇。我问她:您不仅是个老红军,还是红军老干部,过去遭受这么大的磨难,受了这么多的罪,按照您对革命的贡献,这个待遇不算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个年届90岁高龄的老人,头脑很清晰,心胸很开阔。她说:我是童养媳出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王泉媛。我能做点事,是党教育的,没有党的教育,我不可能做出什么来。做的事,要归功于党,遭受的磨难不能怪党。人要知足,我现在生活得很好,要用亲身经历,也要用一颗对党滚烫的心告诉下一代: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只有跟着党走,才有光明前途。


  石城小红军过草地牺牲前的肺腑之言和王老的这番话,使我很受教育。怎样理解红军长征精神,他们对待革命的认识,就是很好的注解。所以,我以为,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长征就能取得胜利。没有这种精神状态,长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


  三大主力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长征,都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都与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进行过生死决战。红一、二、四方面军都过了雪山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编入其序列的原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有的是三次反复走雪山草地,每次都会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那里,但幸存者都胜利地到达了陕北,还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了今天。我走长征路访问老红军时问过他们: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深山丛林中迂回穿插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生死问题?他们回答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是穷苦人,一无所有,没有牵挂。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才有了理想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毛主席后来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上我们当时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红军长征就是一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


  当年的红军指战员们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当然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方面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


  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的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这种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的基本素质。即使是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能谱写出天惊地撼的英雄史诗,如湘江之战。但是其结局是异常惨烈的。只有在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这种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因此,这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红军长征能够胜利会师陕北,找到开辟新局面的落脚点,要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从而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使红军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将士们的战斗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仗打得虎虎有生气,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天才杰作。2004年12月,我在湘西考察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时,也了解到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穿插于乌蒙山区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又一支神来之笔。1936年2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撤离贵州毕节,进入乌蒙山区。敌军切断了通往黔西南的道路,一万多红军在大山丛林辗转回旋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紧,红军回旋的地区越来越小,陷入了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以来最艰险的境地。贺龙在研究部队如何摆脱困境的会议上说:我们的情况不妙,敌人100多个团的情况更不妙。他们从湖南、湖北、四川让我们拖着跑,比我们更受罪。敌人分属各个系统,行动不大一致。包围圈虽然缩小,漏洞还是有的。敌人对我们永远估计不足,这一个月转来转去,敌人会以为我们垮得差不多了,也增加了他们的骄气。现在是时候了,我们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隐蔽地从敌人的结合部钻出去。其他领导人都赞同贺龙的主张。于是,贺龙下达秘密突围命令,要求部队行动一定要十分隐蔽,不准点火,不准喧叫,马蹄裹布,不准发出声音,凌晨从敌人的夹缝中通过。就这样,红二、六军团一万多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密集的敌军防地中间穿了出去,迅速到达滇东。贺龙在乌蒙山区的穿插迂回,与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军的这些战略战术运用得很漂亮,连国民党人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神机妙算,出进无常,使蒋介石莫名其妙,不知所措,调动部队都是马后炮,被红军牵着鼻子走;而红军的战斗有声有色,运用自如,所向披靡。因此,讲红军长征精神,我以为这是一个重要内涵。不将其概括进去,似乎没讲完全。这可能是江泽民讲红军长征精神,要将其加进去的一个考虑吧。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四支军队先后一起长征。这几支军队怎样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这在整个长征途中的始发阶段和最后会师阶段是表现得非常突出的。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取得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当然,其间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致使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不仅影响了中央的战略部署,而且四方面军本身也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由于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地把握了党内斗争原则,也由于与红四方面军一起同行的朱德等人和红四方面军内的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努力,还有红二方面军领导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工作,最后张国焘不得不回师北上,终于实现了三个方面红军的大会师,从而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否则,就不可能有这个完满的结局。


  再则,从广大红军将士来看,在整个长征途中,特别是在遇到艰难险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如过雪山草地的过程中,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表现得十分突出。2004年7月底,我在宝兴爬完雪山后,遇到当年红军后代姐弟俩。他们讲述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的情况说:他们的父亲当年爬雪山过草地,都是战友相助,否则不可能活到解放后,也不可能有他们出生。父亲在去世前嘱咐他们,一定要去走长征路,一定要去爬雪山过草地,代表他去悼念那些倒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他们的父亲能获得再生,充分说明了红军的无私无我的阶级友爱,这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进行长征也是如此。没有粮食,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漫漫的长征旅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以巨大的支援。


  长征后期,在川西北荒无人烟的地区,红军的物资极端缺乏,特别是粮食奇缺。几万人过雪山草地,首先就要解决粮食保障问题。2004年7月,我重爬雪山时,从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了解到:当时阿坝辖域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余万,人均年有粮不足600斤、有畜不到两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先是红四方面军接应中央红军到此开辟新苏区,接着是三个方面红军长征先后过境和留驻这里,总共16个月。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将支援供给前后在此的10万红军的粮需当作重要使命。红军纪律严明,所筹之粮,或打借条,或付银洋。这样,也消除了群众的一些顾虑。阿坝人民总共为红军筹集粮食2000万至3000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还有大量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当时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同度过艰难岁月。阿坝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的巨量粮食和物资,是保证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基本物质基础。


  红军经过雪山草地,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得到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支持,从而得以征服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因此,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长征精神的一个内容,是完全必需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我们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仍不过是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此,仍需要发扬当年的长征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新的万里长征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7 2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配合中央舆论,今日发的主旋律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12:45 , Processed in 0.27944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