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35|回复: 0

[【外语类】] 卫茂平《咏物诗人里尔克》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5 13: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自:卫茂平著;《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第193-198页


十一  咏物诗人里尔克

   在无明译《现代德奥两国的文学》(《小说月报》14卷12号,
1923年12月10日)中,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仅被在谈戴
默尔时一笔带过。而在《小说月报》15卷1号(1924年1月10日)
的“海外文坛消息”《德国近况》里,已有对他较详细的报告:

   利尔克是近代德国文学史中所谓“青年柏拉格派”
的现代的首领。他是波西米亚人,故作品内多描写本乡
的人情风物。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不特能映照出风景,并
且能映照出灵魂的颤动。他是一个梦想者,对于人生问
题常常不断的考虑。他以为近代的产业文明的生活是贼
害个人的灵魂的。

郑振铎在其《文学大纲·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学》(《小说月报》17卷
9号,1926年9月10日)中,在讲格奥尔格时,也提到他:“李尔克
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曾在巴黎为大雕刻家罗丹的书记。他的诗
形式极秀美整齐,而有神秘的意味,为后来一班少年表现主义的抒
                                ·193·


情诗人的先生。”
   正是在郑振铎发表以上文字的1926年底,里尔克逝世。中国
文坛当时就有报导。赵景深著、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8年版的
《最近的世界文学》一书中,就收有《德国诗人列尔克》一文,说他
“一九二七年孤寂的死在瑞士”。日期有误,但文章还是写得十分
到位,说:

   他有一个怪癖,凡一切自然的他都不爱,一切不自
然的,人工的,他都喜欢。因此他的诗中从来不见波涛汹
涌,松涛狂啸,甚至连一朵迎风吹动的野花都不邀他的荣
宠。反而神游于大教堂,五色玻璃窗,人工喷水池,拗折
的花木这一些东西。

   这实际上讲里尔克“咏物诗”的特点,只不过文章作者掌握的
资料中,可能未出现这个中心词。
   以上是对里尔克其人其作品的概述,具体作品涉及不多。上
提《德国近况》中,曾提及他的《奥斐司之歌》(今译《献给奥尔弗斯
的十四行诗》)。而余祥森在他的《二十年来的德意志文学》(《小说
月报》20卷8号,1929年8月10日)中则谈到里尔克的多部作品:

   他的《画像集》堪称不朽之作,其中以“骑士”,“最后
之人”为最精湛。其余诗集,与《梦中加冕》,《自庆》,与
《新诗集》和《新诗别集》皆极佳妙。里氏亦颇工于散文作
品,短篇小说《巴格刺地方的两故事》尤是铮铮的。①Ⅰ

   就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文化学社编译的文集《慈
母的悲哀》,内收里尔克的小说《屋顶老人》。此后里尔克的译者首

① 原文附有作品的德语原文,引述时略去。
·194·


推冯至。l932年10月至12月,他分别在《沉钟》14、15、18期上译
出其散文《布里格随笔》,诗歌《豹》和另一篇散文《论山水》。随后,
卞之琳也加入里尔克译者的行列。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版的《西窗集》中,发表据法译本转译的里尔克诗《旗手》。1936
年,正是里尔克逝世l0周年整。这年12月,《新诗》第3期辟出一
个“里尔克逝世十年祭特辑”,里尔克在中国享受到了他逝世时未
曾享有的荣耀。
   举行这次纪念活动的主角应为冯至。他在特辑中推出他译的
《里尔克诗钞》,除上提《豹》之外,另收《Pietá》Ⅱ、《一个女人的命
运》、《啊朋友们这并不是新鲜》、《Orpheus》和《啊诗人你说你作什
么》等5篇。同时他还附上纪念文章《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
作》,称里尔克“已经观察遍世上的真实,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后
来竟达到了与天地精灵相往还的境地”,可谓深得里尔克作品之真
谛。冯至接着分析里尔克与18世纪末期浪漫诗人的差别:

   在诺瓦利斯(Novalis)死去,荷尔德林(H鰈derlin)
浙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
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
   他开始观看,他怀着纯洁的爱观看宇宙间的万物。
他观看玖瑰花辨、罂粟花;豹、犀、天鹅、红鹤、黑猫;他观
看囚犯、病后的与成熟的妇女、娼妓、病人、乞丐、老妇、盲
人;他观看镜、美丽的花边、女子的运命、童年。

冯至凭藉诗人特有的敏锐眼光,伏婉多姿的笔墨,描述了里尔克那
独特的咏物诗的产生与特性。在这些诗中,“再也看不见诗人叙说
他自己,抒写个人的哀愁;只见万物各自有它自己的世界,共同组
成一个真实、严肃、生存着的共和国。”如此深切入微的评点,仅靠
参考资料恐怕无法写出。兼诗人与译家于一身的冯至,再显其常
人很难企及的资质。
                                ·195·


   193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冯至译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
十封信》,似为民国时期里尔克作品中惟一的一部单行本。冯至的
《译者序》写得同样诗意荡漾,情感真挚。冯至说明,他译此书,“为
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的远方的朋友”,与青年朋友共同思考愁苦人
生的意愿清晰可见。
   30年代也译过里尔克的是梁宗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版的梁宗岱译《一切的峰顶》中,收有里尔克的诗《严重的时刻》(今
译《沉重的时刻》)和《这村里……》(今译《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
屋》)。
   作为象征主义诗人的梁宗岱,不仅喜欢里尔克的诗歌,也钟情
于他的散文作品。在1943年由华胥社出版的《交错集》中,他译的
是里尔克的4篇散文作品,它们是《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
《欺诈怎样到了俄国》和《听石头的人》。说这些篇什为散文作品,
并不十分确切,其中有的能被称为小说,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小
说。梁宗岱在此书的《译者题记》中作了如下解释: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底内容.既非完
全一般小说或戏剧所描写的现实,它们底表现,又非纯粹
的散文或韵文;换句话说,它们多少是属于那诗文交错地
境域的。

   40年代里尔克中译者中还有林凡Ⅲ。正风出版社1947年曾出
版他译的德国诗集《春情曲》,其中收有里尔克的诗歌5首,依次
为:《爱情》、《先知》、《寂静》、《少女之祷(1)》、《少女之祷(2)》。而
另一位译者是陈敬蓉Ⅳ。他在《诗创造》10期(1948年4月)Ⅴ中译出
《少女的祈祷及其他》,其中包括里尔克的诗5首。它们分别是:
《少女的祈祷》、《民歌》、《无题》、《天使们》和《青春的梦》。译诗后
有译者长长的附言,说里尔克“有诗人中的贝多芬之称”。而其余
对里尔克及其创作的评价,基本是前述冯至那篇关于里尔克文章
·196·


的转述。故不赘言。
   此节对里尔克诗作在民国时期中译的介绍,缺漏定有。但当
时未曾有过里尔克中译诗集,似无疑问Ⅵ。尽管如此,与有过数本中
译诗集的海涅相比,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可能有过之而无不
及。冯至的诗歌创作中有他的影子,卞之琳的诗作也与他有不解
之缘。罕为人知的还有徐迟同他的关系。未见徐迟当时译过里尔
克Ⅶ,但他却写过一篇声情并茂的《里尔克礼赞》,刊登在《时与潮文
艺》创刊号(1943年3月15日)上Ⅷ。他承认:“我只读了他很少的
诗和一本书简和另外几封信。”但结果呢?

   是里尔克,使我第一次感到我的童年的幸福,在他
启示了我以后,我更听懂了巴哈的乐曲。是里尔克,使我
第一次感到恋爱的幸福,在他启示了我以后,我才懂了女
人的可爱。是里尔克,使我第一次懂得了寂寞的幸福,在
他启示了我以后,我才懂得了我的情感中最宝贵的一部
分。

简而言之,是里尔克使这位当时30岁不到的中国青年诗人懂得了
人生,体味了幸福,可能也激发了他的诗兴。
   里尔克那摄人心魄的魅力也可见于吴兴华《黎尔克的诗》(《中
德学志》卷l-2期,1943年5月)一文。作者同样写道;“他的诗
篇,散文及信札多年来就是我欢乐与忧愁中最亲切的伴侣”。在把
里尔克的诗与英美现代诗放到一起后,吴兴华甚至说:“和他一比
起来,我曾一度心醉的现代英美诗是如何的浅薄而不值一提?”一
去一取,足见里尔克当时走俏中国文坛之景象。
   结束此节前,觉得有必要纠正关于里尔克作品中国接受史资
料中一个小错误。张威廉主编《德语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的附录《中文译本目录·合集》中,录有毛秋白译《德意志
短篇小说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此译目录中有“里尔克
                                ·197·


的《沉默的议员》”。这里的“里尔克”有误。原书此篇作者实际上
不是“里尔克”,而是“李尔”。毛秋白此译《序》中附有李尔的德语
原名。此“李尔”其实非彼“里尔克”。
------------------------------------

补充:
Ⅰ 此处引文在第1266页,德语人名是“Reiner M. Rilke”,其汉语则称为“里尔刻”,被划归“象征派”。而余在其第五部分“表现派”里,再次提到“R. M. Rilke”,汉语称之为“长于”咏诗的诗家里尔克”,在第1279页:

还有一个长于吟咏的诗家里尔克(R. M. Rilke,1875-)。他的诗歌经过许多的变迁;最初歌咏的是青年与故乡之回忆;次乃转以神秘象征的色彩,追纪中古的奇事艳质,而对于现代的苦痛与罪恶,回避之惟恐不及。《画像集》(Buch der Bilder)一集尤为高雅清新,至于《时间集》(Stundenbuch,1906)则取材于俄国,是作者亲身尝受的立秘之忏悔录,此类以意领会的诗集之中,堪称独步。他的《新诗集》(Vene Gedichte,1907)则列写人间一切对象,而皆赋以种种声色意义,自是之后,他已渡过了自印象派到表现派的桥梁;他的神秘的热诚于新进作家中竟成一派模范。然而他的结构至是渐失完美,他的格式渐失工整,他的文字渐失纯洁;盖已轻视唯美的幻想而重切实的表现。但他却不自作表示,只籍事物来表现他们固有的特性《新诗别集》(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19)就是明证之一。此外他用这副天真的心灵以写高雅、愁倦的情绪,在叙述作品中最收效果的是长篇小说《劳立德的两樯船》(Malte Laurids Brigge,1919),这是德国现代最珍贵的散文作品之一;惜知之者甚鲜。

傻按:“Stundenbuch”(时间集)即“Stunden-Buch”,初版于1905年;“Vene Gedichte”(新诗集)当为“Neue Gedichte”;“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新诗别集)初版于1908年;“Malte Laurids Brigge”即“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马尔特·劳里德斯·布里格手记)初版于1910年;所谓“两樯船”,是将“Brigge”读若“Brigg”(Brigantine),并将“Laurids”的“s”看作第二格的词尾,乃译作“劳立德的两樯船”。

Ⅱ 当为“Pietà”。

Ⅲ 身份不详,网上有人考证其为俞大絪一学生(http://www.stph.com.cn/mybbs/Ann ... ID=15&ID=111028)。其人在“译者题记”中表述为转译自英译本“能经过英译而保存其诗意的,翻成中文后也较能站得住”。另,“在付印以前,蒙宗白华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将这集子,批阅一遍,又用德诗原文部分的校对……”。此外,其人在“译者题记”中谈论的翻译或者说诗学理论比较新颖:“自然,译诗不如原诗美,甚至译诗会误传原诗的神韵,但译诗却可以剥去原诗华丽的外衣,来裸露它诗的本质。”

Ⅳ 当为“陈敬容”,此后的“他”,当为“她”。

Ⅴ 当在“1947年1卷10期10-12页”

Ⅵ 遗漏民国时期惟一的“中译诗集”:吴兴华译《黎尔克诗选》,中德学会1944年出版,收为“中德对照丛刊第三种”。

Ⅶ 臧棣编《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9)收其一篇,名为《钢琴练习》,在第86页。

Ⅷ 据王凤伯,孙露茜编《徐迟研究专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中的《徐迟著译系年》,徐迟此文字最早发表在1941年11月10日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8 10:38 , Processed in 0.37307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