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8|回复: 0

[科普教学♡] 科普  古格王朝:300多年前一夜间消失的神秘王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7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格王朝:300多年前一夜间消失的神秘王国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畔,有一块神秘而又奇特的土地,在这梦幻般的群山之中,一座雕塑般的古城遗址镶嵌在巨大的雅丹山体之上---这就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古格王国遗址。这个曾经一度兴盛和繁荣的王国,在距今300多年前一夜之间突然神秘的消失了。于是就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古格王国遗迹——整座王宫就建筑在土山上,即使只剩下遗址,看上去还像是一座巨大的城堡。站在夕阳下的城堡前,依然能被它的威严所震撼!


今天的古格故地,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连绵不断的土林连成一片,如同筑起护卫古格的“万里长城”。象泉河滚滚西去,这是札达的母亲河,因为有了她,土林方显得更深邃,历史显得更丰厚。


古格王国遗址距阿里的札达县城3-4公里处,位于象泉河南岸的泽布兰村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依山叠砌,由下而上,高约30O来米,占地面积1OO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侧,屹立着7个土砌碉堡,还有3座10米高的佛塔;山坡上,蜂房似地密布着800多孔洞窟;中间有数幢红墙白壁的建筑,那是完好无损的庙宇,约有300余间房子。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3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面对这座雄伟宏大的古建筑群,可想而知,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只见路旁“土林”环绕,时而峰峦叠起,时而大柱横立,巧夺天工。这就是西藏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土林。在地貌学上称为“水平宕层地貌”,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决生松造地貌。结构致密而坚实的砂岩和砾岩常常构成粗细砂岩和粘土岩的保护层,或平铺于岩壁的顶部,或突出于岩壁之上,与软岩层次交互组成。那高而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即使是一条小沟谷,我估计至少也要深达100-200米。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连成的“林海”十分壮观。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环绕,遍布了整个札达县。听说,藏族先民们就是利用土林这一自然资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伟的古格王国。两侧奇景迭出,古老的灵魂似乎复活于山影之中...


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3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面对这座雄伟宏大的古建筑群,可想而知,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那赤褐的是山,黄色的是沙,斜阳西去,余晖夕照,整个古城址生出极度的凝重、极度的苍凉。古老的文明,散落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古格王国建筑群遗址中,最为显眼的建筑多数是佛教建筑。山顶上突兀而出的坛城殿,山坡台上两相辉映的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高耸的佛塔。这些风韵犹存的佛殿建筑在山顶上显得格外令人注目。


古格王城的格局明显地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王宫建筑群位于山顶,依次向下是贵族居所,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而山腰及山脚遍布的密密麻麻的窑洞群,则是平民及奴隶的栖身之地了。


对于古格王国遗存下来的大量遗址和遗物,至今人们所作的所有考察和研究,可以说仅属于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许多遗迹还没有发现。如古格王国的臣民后来迁居到何地?古格王葬身于何处?记载古格王国发展历史的抄本在哪里?如此等等都说明,古格王国永远是一个诱惑...

2007-8-28 15:40 紫眸402

红殿和白殿满壁烟霞般的壁画,其妙相庄严与灵动飞扬融而为一,色彩鲜艳得仿佛昨天刚刚画成。特别是那些妩媚动人的菩萨、绝艳惊人的度母,以及国王王后礼佛图与佛传故事图等,都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白殿里的金刚塑像——与红殿一样,白殿确亦有精美壁画,不同的是,周边还塑了许多神佛塑像。这两个殿堂集中了古格佛教艺术之美。为什么王宫、民居、军事设施均破坏殆尽,独独留下几个佛堂呢?据说,因为拉达克人原也是佛教徒――事实上,拉达克王与古格王谊属同宗,在他们生死相搏的七百年前,原是吐蕃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所生的兄与弟――所以在毁灭了古格的一切之后,拉达克人心存敬畏地止步于神佛之前。这样,不曾遗下国史的哑迹般的古格王朝,才有如沧海遗珠,将独特的佛教艺术保存到了今天。


“古格王国”遗址的寺庙残迹


“古格王国”遗址中的“**殿”及外景


古格银眼——绝后的佛教精品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我们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3眼,额上正中眼为纵目。3只眼的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做成,在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看来的确名不虚传。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干尸洞--帝国的最后遗迹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

  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一辨识每具尸体,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

  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都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

  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

  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

  关于这个\"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根根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

  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分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

  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

  这都是古格王国的谜。


藏经洞里发现《圣经》

西藏的吐蕃国的末代赞普叫郎达玛,因为反对佛教被僧侣杀死,吐蕃国分裂,开始自相残杀。郎达玛的一个后裔逃到阿里地区,建立了古格王国。这大约是九世纪时的事。

  古格王国的都城建立在山上,十分雄伟,王国延续了好长时间,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位于西藏阿里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的和克什米尔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于是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

  克什米尔人在古格王国的废墟上烧杀抢掠,后来,驻守在西藏的厄鲁特蒙古人出兵把克什米尔人逐出西藏。时间大概相当于明朝末年。

  不久前,人们在古格王国遗址的藏经洞里,发现一个纸糊的面具(驱鬼用的),糊面具的纸上竞然是用葡萄牙文写成的《圣经》经文,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想当初,当喇嘛们手里拿着撕碎的《圣经》,把它糊成驱鬼用的面具的时候,他们的心中该是多么快意呀。


三女神(古格王朝宫殿壁画)


裸舞(古格王国曼陀罗殿)


最具人情意味的绘画

以青蓝色为衬底,红与蓝间以白和灰色组成的基调,使高大而幽暗的方形白殿大殿看上去格外庄重静穆。大殿深处有一束强烈的阳光从天窗透进,缓缓地在主佛台移动。尽管佛台只剩下了半堆泥,受那束阳光的吸引,我爬上离地面约一米高的佛台后座,一边欣赏白殿独特的立体藻井图案,一边享受阳光。高大的白殿大殿有300余平方米面积,紧靠四壁回形排开的泥塑像几乎都已毁坏,那些没有了头部、断了胳膊或腰部的泥塑像,失去了原有的表情和动态,似有几分嘲讪之意;在幽暗的地面,我才发现那些残存的佛母头像,面部造型原来是如此的精美典雅,五官线条尤娴熟流畅,典型的西部风格,定是西藏雕塑杰作的最精彩部分。还有衬托雕塑的那些绘满涡形和人像装饰图案的壁画,在浓厚的克什米尔风格中融进了尼泊尔式的装饰风格,显得既典雅又世俗化。


魔女们裸露的女性感官并无邪恶感,她们既有印度风格的那种丰满的体态,又有克什米尔艺术风格的那种脱俗的端庄和典雅,甚至让我想起古希腊的艺术。它奇妙的传达出人们对女神(女巫)的崇拜,也透露出艺术工匠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所赋予的完美和理想的情致。她们周围的那些魔怪,却显然地不受画匠们的青睐,它们被描绘得极其呆板且毫无生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3 09:27 , Processed in 0.38637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