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30|回复: 0

[【辩证轩】] 此花不与群花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7 04: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花不与群花比

                    ——一篇关于“差异”的学习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①P1),他的意思是,就像世上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在同一班级中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②P157)。什么是差异?应试教育视角中的“差异”就是“优等生”和“差生”,即侧重于“差”而忽视了“异”,结果造就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①P320)。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以前在学校表现平平甚至很“差”的学生驰骋在生意场上,而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如今却碌碌无为时,我们惊诧不已,这说明我们在用应试思维打量学生。现在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差生”未必一无是处,“优等生”不一定遍身闪光。不过仍有一些教师对“差异”的认识含混不清,教学中自然不能正确对待。“差异”应该包括“差”和“异”两方面,即学生之间在具体的领域有差距,但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在能力上无所谓强弱,而只是不同(“异”)而已。《心理学教程》把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分为三种:1、类型的差异,2、发展水平差异,3、早晚的差异(③P148)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至八个),即: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一种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转引自④《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绪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特定的能力类型”(③P148),有的长于A而短于B,有的长于B而短于C,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好像我们不能说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比一个同样杰出的音乐家强一样,我们不能判断孰优孰劣。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学生的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未被发现,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④P2),当然也有人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成了才,但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这就是“类型的差异”,在我看来它正是学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即“异”导致了“差”。虽然看起来一些学生在很多方面强于另一些学生,但深入到细小的方面,后一类学生同样有过人之处。“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横向看有的学生现在不如别人,但他后来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这就是“早晚的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目前的“差”是一种伪差异,当然这要靠老师锐利的眼睛去发现,否则就会埋没人才,爱因斯坦要是生在1980年代的中国他会成为名垂青史的科学家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这么多智能我们当然不想偏废而要兼顾。现代教育倡导“全人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⑤P3),其实我们以前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已经接近这个教育理念了。虽然人无完人,但“完人”(the whole man)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呢?
首先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面向全体不是指把学生当成一个整体,而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②P158),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对症下药,不了解学生我们怎么能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学呢?了解学生有差异,我们不光要承认还要“尊重差异”。现实中有些老师“默许分化现象”,他们认为,“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办法都不能避免的。学习能力强的,当然越学越好,能力差的,当然越来越落后”(⑤P249),结果对那些“差”生听之任之,导致差异变大。这表面上看是承认差异,其实是把它当作歧视学生的一种借口,更说明他们对差异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上面分析的深度。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齐头”,“并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生的所有能力在某一刻达到一个共同的高度,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永远做不到的,我们只能“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即共同进步。
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下面结合有关论著联系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体现差异”。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 (⑤P251),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有的学生我们可以确立稍高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对“差生”我们要注意“量力性”原则,目标不能过高(“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也不能过低(学得过于轻松也有弊),要准确定位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所有学生都“面临稍有难度的任务”,“以推动学生超越其原有水平”。目标确定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设计与之相应的作业与练习。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主题相同但难度不同的作业”供他们、必要时帮他们选择,甚至难度相同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而设计不一样的练习。3、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双管齐下,现阶段要继续做好形成性评价,多方面考查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虽然他可能还没达到别人达到的高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还提到“教学过程——考虑学生差异”和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言。最后我想谈谈“利用原有兴趣迁移”。“兴趣的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③P133),有的学生语文成绩不错可是对英语不感兴趣,班主任可以把他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到英语上去;有的学生英语成绩差,可他在这方面并非一无是处,很可能是他不敢说、口语能力差,但他却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母,取长补短,我们可以表扬他字写得好的优点,让他渐渐地克服障碍对说感兴趣,从而提高他的口语水平。当然这也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具体操作还要靠教师不断摸索。
所有的孩童,不论他以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平凡的农夫,在他父母眼中都是唯一的宝贝。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争取把他们都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以上不妥与错误定然有不少,敬请指正。

参考书目:
①《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2003年10月第7次印刷。
②《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人教社,1999年第一版,2001年7月第2次印刷。
③《心理学教程》(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人教社,1998年第三版,2001年6月第三次印刷。
④《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⑤《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3 21:23 , Processed in 0.31025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