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73|回复: 26

[历史文化♡] 问答  高考刚过,我们也出些文化知识填空题来做 √欢迎扩展讨论,有金豆奖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10: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在古人眼中是极数,是“全部”的意思,表示“很多很多”。如:

1.五方,即( )
2.五岳,即( )
3.五湖,即( )
4.五谷,即( )
5.五色,即( )
6.五音,即( )
7.五律,即( )
8.五体,即( )
9.五脏,即( )
10.五味,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1.五方,即( 东西南北中五方)
2.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
3.五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 )
4.五谷,即( 黍、稷、菽、麦、稻)
5.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 )
6.五音,即( 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又说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7.五律,即( 宫商角徵羽)
8.五体,即( 筋,脉,肉,皮,骨)
9.五脏,即( 心、肺、脾、肝、肾)
10.五味,即(酸辣苦甜咸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体投地”的“五体”是指头、双膝和两只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查了《汉大》,“五律”非“五音”,系文言中之“五言律诗”。
【五言律詩】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詩難於古詩……七言律詩難于五言律詩。”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沈約 《八詠詩》……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五湖”古代、现代所指不一:
【五湖】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區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爲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興師而伐 吴 ,戰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蕩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澤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爲五湖,蓋古時應别,今並相連。”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嶺,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縱五湖棹,烟濤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没福難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谷”的所指也有多种:
【五穀】五种谷物。所指不一。《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郑玄 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辞·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穀爲養。” 王冰 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囉经》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又查了下“五体”,《汉大》该词条未包括二楼所说的释义:
【五體】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参见“ 五例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

楼主的题目直接从百度中得来,二楼直接把百度中网友的回答搬来,要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回答并不准确,一味照搬不妥。有些较真,随风入梦兄莫怪。

答题思路:此题为词语释义题,查阅工具书便可获知答案。这些词(准确说应为固定语)在《汉语大词典》中皆可查到,百度“最佳答案”有些也是不准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4: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三子经里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14: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slough98 兄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欢迎其他同仁继续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5: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五方,即(各个方位,各个地方)
2.五岳,即(各名山大川)
3.五湖,即(借指全国各地)
4.五谷,即(指各种粮食)
5.五色,即(各种颜色)
6.五音,即(各种音调)
7.五律,即(各种音律)
8.五体,即(身体的各个部位)
9.五脏,即(各个内脏器官)
10.五味,即(各种调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fanghuayishi于2008-06-09 15:42发表的 :
1.五方,即(各个方位,各个地方)
2.五岳,即(各名山大川)
3.五湖,即(借指全国各地)
4.五谷,即(指各种粮食)
5.五色,即(各种颜色)
.......

为什么不多思考思考呢?把专指和泛指混在一块说了。“五岳”所指的五座名山是有定的,我国名山数以百计,不可能都用“五岳”涵盖;“大川”系大江大河,怎么能归为山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slough98于2008-06-09 11:39发表的 :
“五谷”的所指也有多种:
【五穀】五种谷物。所指不一。《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郑玄 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辞·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穀爲養。” 王冰 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囉经》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又查了下“五体”,《汉大》该词条未包括二楼所说的释义:
【五體】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参见“ 五例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
.......
又学习了 向slough98致意哈~态度认真~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9 1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随风入梦于2008-06-09 18:35发表的 :

又学习了 向slough98致意哈~态度认真~严谨

过誉了哈,感谢楼主给我们大家一个学习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8: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随风入梦和slough98两位都给出了不错的答案,但也有些出入,现公布答案: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湖,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 , 巢湖 , 洪泽湖
五谷,粟、豆 、麻、麦、稻
五色,青、白、赤、黑、黄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律,宫、商、角、徵、羽
五体,头、两膝、两手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味,酸、甜、苦、辣、咸

以上所提供的答案同“随风入梦”不同的为“五体”,而与slough98不同的为“五律”。

我仔细再查了一下,“五律”确有同“五音”完全相同的意思,且,此题中出现的“五”皆有确数,若以“五律”诗中所谓的五律而言,似乎无法列举出五个律来。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让slough98兄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kstone于2008-06-10 08:49发表的 :
好了,随风入梦和slough98两位都给出了不错的答案,但也有些出入,现公布答案: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湖,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 , 巢湖 , 洪泽湖
.......

提几点不同的看法,供参考:
1.不知楼主查的是哪本工具书里面说“五律”有“五音”之意?这是沿袭历史的用法还是现在产生的新的说法?这种问题一定要用语言事实说话,否则回答难以令人信服。我查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先生主编,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里面把“五律”设为附条:【五律】见“ 五言律詩 ”。
【五言律詩】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詩難於古詩……七言律詩難于五言律詩。”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沈約 《八詠詩》……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我还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其中对“五律”的解释为“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都没有说“五律”有“五音”的意思,我还是认为,“五律”没有“五种音律”的意思,其中的“五”不直接修饰“律”,修饰的是表层结构中未出现而在语义结构中出现的“言”(字)

2.关于“五湖”“五谷”,楼主的答案也不完善。
我贴的《汉大》条目释义已经说明“五湖”“五谷”的所指并非完全确定。例如“五湖”可指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至近代开始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3.关于“五体”,不知楼主为什么不列出它的另一释义:汉字五种字体。
作为“两手、两膝和头”合称的“五体”一般不单用,出现在成语“五体投地”中,而作为字体总称的“五体”可以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0: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宫】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国语·周语下》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宋张炎《词源·五音相生》亦曰:“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宫调(式)又为众调(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谓之“调高”而言。《隋书·音乐志》云:“每宫应立五调”“牛弘遂因郑译之旧,又请依古‘五声五律’旋相为宫:‘雅乐’每宫但一调,惟‘迎气’奏五调,谓之‘五音’;‘缦乐’用七调……”此所谓“宫”,与“均”通。有以宫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选自“五音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66.htm


归纳这些言论,即从某音(宫音)开始,连续向上方纯五度求得五律,再按音高次序排列成“八度五音列”即可得“五正声”。

(选自“评田耀农《中国传统音乐宫调体系中的“ Key”》”http://cmusic.idv.tw/suona/forum/topic.asp?TOPIC_ID=3301


吴先生的《律学会通》虽注意到十二律相邻律数之差存在 5、4、3的现象,但未说明其是否合于某种律学规律,并认为“《淮南子》律数”暗示着纯律;美国学者瓦·考夫曼(Walter Kaufmann)的Musical Notations of the Orient(《东洋音乐记谱法》)也注意到了《淮南子》律数中的规律,并把《淮南子》律数自黄钟至姑洗五律各乘500,自蕤宾至应钟七律各乘1000,然后将十二律所得之积各除74 9之后得出了各律商数和余数相同的结果。

(选自““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中若干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讲座综述”http://musicology.cn/lectures/musicology/200611/937.html


十二律中,惟用七声,其余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

(选自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oldwudai/jwd_145.htm


且律十二,今直為黃鐘一均,唯用七律,以外五律竟復何施?恐失聖人製作本意。故須依《禮》作還相為宮之法。

(选自:北史 > 卷072 列傳第六十
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 ... tml?section_num=072


又引《史记·律书》黄钟、太蔟、姑洗、林钟、南吕五律之数,以为虚三分之证。

(选自:△《乐典》·三十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http://www.6jc.cn/guji/Article/17890_18265.html


凡音多妙,管它五音五律
世事轮回,皆在一朝一夕

对联:摘自:http://babyclub.women.sohu.com/r ... ouplet&a=641107


相思已是不曾闲》这首典型的用五律(12356五音)谱曲的歌曲,把现场气氛带到高潮。
(选自:卓以玉教授对文学院师生“谈我诗说我画”
http://news.bnuep.com/displaynews.asp?NewsID=2494



又按内经所述的五音、五律、五行、五脏、方位、时辰、时令等对应关系(仅将其中的五律顺序“角徵宫商羽”调整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再加上颜色的对应,列出表格,果然所有的对应关系均是合理的。
(选自:黄帝内经与音高、色彩的对应关系http://www.gmw.cn/content/2007-01/06/content_527335.htm



朋友自认深谙五律 常拿五音不全者反衬
每逢对酒当歌时 总不堪着笑“...某某听交响乐又睡着...”
我必跳起疾言厉色 说我呢 我不就正是 小心被打!
(选自某博客:http://qingqingqingqinghuang125. ... 312808633!748.entry



好了,我手头没有那些大部头的书可供参考,不过从网上的摘录可以看出,自古至今,不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都有将律代音的说法,都有将五律代称五音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五湖、五谷和五体,我们只能从诸多说法中挑选最为普遍的一个说法;而且我也相信,说法远不止老兄提供的这么少。

老兄看了这个解释恐有不服,我先代为说出,就是五律最为普遍的说法怕是指的五言诗。这个在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此题中所有答案均实数为五,而五言的答案似乎并不符合此例。

当然,这只是探讨,还望更多的朋友见仁见智,多多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再补充两个名词解释:

黄钟大吕: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麽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13701.html


黄钟应律:

按《大晟乐书》:「黄钟者,乐所自出,而景钟又黄钟之本,故为乐之祖,惟天子郊祀上帝则用之,自斋宫诣坛则击之,以召至阳之气。既至,声阕,众乐乃作。

说白了,黄钟就是给皇帝奏乐所专用之乐器。据传为黄帝所创制。

黄钟被司马迁等史学家褒誉为“万事根本”(《史记·律书》)

黄钟的用途为“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注文曰:“律,谓十二律。……以之制乐而节声音,……以之审度而度长短。

此签日丽风和,花香鸟语,一片春温之气,盎盎蓬蓬。

黄钟应律,则万物和谐,水到渠成!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http://wenwen.soso.com/z/q45099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1: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kstone于2008-06-10 10:55发表的 :
关于五湖、五谷和五体,我们只能从诸多说法中挑选最为普遍的一个说法;而且我也相信,说法远不止老兄提供的这么少。

老兄看了这个解释恐有不服,我先代为说出,就是五律最为普遍的说法怕是指的五言诗。这个在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此题中所有答案均实数为五,而五言的答案似乎并不符合此例。

当然,这只是探讨,还望更多的朋友见仁见智,多多评论。

1.您的“最普遍”是否就是指如今最通俗?那么不那么通俗的意义就都被忽略了,这样恐不能说持有科学态度。比如经典的《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帶五湖”就不能用您的答案来解释。至于“说法远不止老兄提供的这么少”,您这是忽视了权威工具书在释义上力图精确周详的考量。


2.关于“五律”,从您引的文献来看,是从“十二律”中分出的,词汇固化程度不高,这与“五岳”“五湖”“五音”都不同,更像是词组,所以《汉大》《现代汉语词典》等均不收,不知《辞源》如何处理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指“音律”的“五律”和“五音”还是两组概念:

十二律是将一个八度平分为十二个半音。早在公元前522年(即周景王二十三年),周景王想铸造钟,就向他的名叫州鸠的乐官询问有关音律问题,州鸠讲了关于律和数的关系,并列举了十二律的名称。此事记载在《国语》一书中,《国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约为公元前5世纪。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关于十二律的计算已经相当精确了。
十二律的具体名称如下。如果假设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的则依次向上升半音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黃钟定为宫音,叫“黃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黃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以“黃钟宫”、“大吕宫”为例。

您引了这么多资料,但是不是把这两组概念弄混淆了?“五律,宫、商、角、徵、羽”的答案肯定不准确。还有您引的网上一些语料使用“五律”,难道没有任何误解误用的情况?另建议您手头可备有几部汉语工具书,必定会从中受益。
关于古代音乐的具体乐理,可能你我都不是专攻音律的,难以详究,这方面可另开贴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2: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问答      高考刚过,我们也出些文化知识填空题来做

1.五方, 东西南北中;
2.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
4.五谷, 黍、稷、菽、麦、稻
5.五色,青、赤、白、黑、黄
6.五音,宫、商、角、徵、羽
7.五律,?
8.五体,头、两膝、两手
9.五脏,心、肺、脾、肝、肾
10.五味,酸、辣、苦、甜、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4: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slough98 兄:

关于五湖的说法,我不认为最“普遍”的就是最“通俗”的,如今诸多通俗的说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意义。我说的普遍是指自古至今、尤其是近代(包括现代)被广泛使用者公认的一种说法。您指出的《滕王阁序》固然经典,但是里面的“五湖”所指代的并非是通常意义上被认可的那个“五湖”。因此,虽然它也指明了“五湖”的一种,但是并不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五湖”。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是高考的话,如果您只提供这一种答案的话,并不能够得分,而在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答案之后附加这一个的话,肯定不能额外加分,是否会扣分,这得请教一下目前在职的高中老师了。

关于“五律”的问题,首先,我引用那些资料是说明有这种说法,而这种说法是等同于“五音”的。
另外,我判断您所认为的“五律”即指“五言律诗”在本题中不正确,并非是否认“五律”作为“五言律诗”这一个简称的正确性,而是基于本题的一种潜在的规律,那就是其中的“五”均为实指,均需列出其包括的有哪五个,当然,如果您能够列出“五言律诗”为哪五律的话,自然也就能够证明我是错误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7: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kstone于2008-06-10 14:57发表的 :
答slough98 兄:

关于五湖的说法,我不认为最“普遍”的就是最“通俗”的,如今诸多通俗的说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意义。我说的普遍是指自古至今、尤其是近代(包括现代)被广泛使用者公认的一种说法。您指出的《滕王阁序》固然经典,但是里面的“五湖”所指代的并非是通常意义上被认可的那个“五湖”。因此,虽然它也指明了“五湖”的一种,但是并不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五湖”。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是高考的话,如果您只提供这一种答案的话,并不能够得分,而在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答案之后附加这一个的话,肯定不能额外加分,是否会扣分,这得请教一下目前在职的高中老师了。

关于“五律”的问题,首先,我引用那些资料是说明有这种说法,而这种说法是等同于“五音”的。
.......

1.“自古至今、尤其是近代(包括现代)被广泛使用者公认的一种说法”,您应当知道许多词汇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所以,您作为标准答案的“五湖”近代产生的意义在古代并不是被语言使用者公认的,如果说您要求回答的是近现代被广泛传播使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在历史上也被广泛传播使用,也许没有),那么,您应当在答题中予以说明。
2.您没有回答关于“五体”的问题,不能说“五体”的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种字体意义不被公认,否则《汉大》不会收。只能说这个意义被不广为人知,而练书法的人肯定知道这个意义。您在答案中排除这一意义解释,大概还是因为这种意义的使用不够通俗吧。
3.我知道您设题的想法,即“五__”指并列的五个或五种确定的事物,“五”直接修饰后面的中心语,而指“五言律诗”的“五律”里“五”修饰的不是“律”,而是在词形中未出现的“言”,当然不可能列出哪五种律诗。有一点要说明,您说其中“五”均为实指,而“五言律诗”(五律)里的“五”不实指,这个说法不妥当。准确说,是“五言”不实指,“五个字”并不指某确定的五个字,“五”依然实指,“五大三粗”里的“五”才是虚指。
还有,出题或答题为什么就一定要认定“五__”同构呢?另外,“五体”作“五体投地”里的“五体”解释时,里面有成双的情况,而其他的“五__”没有这种情况,严格说来,还是不同构。
4.请您仔细读读引用的材料和我的回复,怎么能得出“五律”(音律意义上的)等同于“五音”?
《史记·律书》黄钟、太蔟、姑洗、林钟、南吕五律之数,以为虚三分之证。
十二律中,惟用七声,其余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

我再引一下: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黃钟定为宫音,叫“黃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黃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

五律难道能等于宫、商、角、徵、羽吗?这不符合乐理知识。如果认为就等于,那的确属于误解。

5.讨论这些,是想推进我们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语言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8 18:22 , Processed in 0.40034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