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8|回复: 2

[【学术茶座】] 多维视角分析当代艺术展场中的摄影作品(连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5 2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以当代艺术展场中的摄影作品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当代艺术展场、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市场的多维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探求作品内涵的延展、形式的流变、技巧的超越与回归,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以及摄影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表现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当代艺术 摄影 符号 表现手法
目录
摘   要  2
目录  3
一、  绪论  5
(一)  基本概念  5
1、  什么是当代艺术?  5
2、  什么是当代艺术展场?  6
3、  什么是当代艺术摄影?  8
(二)  分析架构  8
二、  当代艺术展场使摄影的艺术身份得以全面承认  9
三、  艺术家使摄影从机械复制提升为自由创作  11
四、  作品见证摄影的蜕变  13
(一)  摄影内涵的延展  13
1、  艺术思潮  13
1)  女性主义  14
2)  后现代主义  16
3)  后殖民主义  18
2、  社会意识  19
1)  全球化问题  20
2)  战争反思  22
3)  消费社会  25
3、  个人体验  27
1)  身份认同  28
2)  欲望  29
3)  心理焦虑  31
(二)  摄影形式的流变  32
1、  摄影语言的符号体系  32
1)  符号意义的模式  32
2)  符号意义的支配元素  35
3)  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36
2、  摄影语言的表现手法  39
1)  隐喻  40
2)  转喻  43
3)  拟人化  43
4)  拟物化  44
5)  夸张  45
6)  变形  46
7)  重复  47
8)  挪用  49
9)  拼贴  55
10)  幻像  57
11)  倒置  62
12)  并置  64
3、  摄影与各种艺术媒介的结合  68
1)  摄影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68
2)  摄影与雕塑艺术的结合  71
3)  摄影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74
4)  摄影与行为艺术的结合  75
(三)  摄影技巧的超越与回归  78
1、  数字技术的横空出世  78
2、  针孔的另类回归  80
五、  市场加速摄影的发展  82
(一)  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  82
(二)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作品的一级市场渐成规模  83
(三)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作品的二级市场全面引爆  84
(四)  当代艺术摄影作品在全球艺术市场的表现  89
六、  结论  90
谢辞:  92
参考文献:  92

一、  绪论
(一)  基本概念
1、  什么是当代艺术?
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艺术渐渐成为西方的主流艺术形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原本以反叛传统为初旨的现代艺术建立了自己固定的原则和共同的标准,这显然是与艺术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本质相矛盾的,这种作茧自缚直接导致现代艺术的创造力走向衰退。到了20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的主导地位被崛起的当代艺术所取代。当代艺术强调艺术生态的多元性,尊重艺术现象的差异性,艺术家可以自由选择创作方法,自由表达创作主题。
当代艺术并非是按时间轴划分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当代创作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属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一种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形态。其中的“当代性”是一个具有特定指涉和内涵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以及策展人对于“当代性”的指涉和内涵有不同的诠释,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材料、形式和内容来自由建构作品的“当代性”。
当代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存在一个权威和标准的概念定义,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特点勾勒出当代艺术的轮廓:
  当代艺术的创作者是自我定位为当代艺术家的人;
  当代艺术追求突破和颠覆传统艺术以及现有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  当代艺术注重个体感受和经验的表达;
  当代艺术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的视角;
  当代艺术揭示现实的荒谬性和游戏性。


2、  什么是当代艺术展场?
当代艺术展场是指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各种展示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
  物理展示空间。包括周期性和长期的展示空间等,如双年展、博物馆。
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有:
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http://www.labiennale.org/)。创立于1898年,至今为止已有上百年历史。
  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http://www.uol.com.br/),始创于1951年。
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 http://www.documenta.de/),始创于1955年,每隔四~五年举办一届,做为国际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周期性展览,扮演着国际前卫艺术的实验场和当代各种思潮交汇点的角色。
  美国纽约惠特尼双年展,始创于1973年,以推动美国式前卫艺术为宗旨,从创立至今已经成为美国当代新潮艺术之风向球,但限于美国艺术家参展。
  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始创于1973年,以展现国际当代艺术最新创作,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为宗旨。
  英国利物浦双年展,始创于1998年。
亚太地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有:
  韩国光州双年展,始创于1995年,规模庞大,展览内容呈现出相当的国际性和当代性,已经跻身为世界优秀双年展的行列。
  横滨国际艺术三年展,始创于2001年。
国内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有:
  上海艺术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作为中国大陆范围内第一个由官方文化机构主办的艺术双年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其中2004年第五届双年展的主题即为“影像生存”,展示了各种艺术创作形态呈现的影像。
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始创于2002年。
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始创于2003年,由于展览以架上艺术—即绘画和雕塑作为主体,不在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内。
另外,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收藏和展示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和艺术中心等。
  纸质展示空间。包括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
  《Art forum》月刊,美国出版的当代艺术期刊。
  《Arts Magazine》,美国出版的当代艺术期刊。
  《NY ARTS》,纽约艺术杂志,美国出版的当代艺术期刊。
  《BEAUX-ARTS MAGAZINE》 月刊,法国主要的当代艺术期刊。
  《Artlink》季刊,创办于1981年,澳大利亚主要的当代艺术季刊。
  《Flash Art》双月刊,意大利出版的当代艺术期刊。
  《美术手帖》月刊,日本出版的当代艺术期刊
  “YISHU”当代华人艺术杂志,创刊于2002年,专门刊登有关当代华人艺术的研究和评论的英文学术季刊。由台湾典藏杂志社出版﹐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林荫庭和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副主席郑胜天担任杂志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卡塞尔第十一届文件大展总监恩威佐(Okwui Enwezor)﹑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安雅兰( Judy Andrews)﹑巴黎独立策展人候瀚如﹑台中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倪再沁﹑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台北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艺评家王嘉骥﹑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等。
  《典藏•今艺术》 月刊,台湾出版的当代艺术杂志。
  《艺术当代》双月刊,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学术期刊。
  《当代美术家》杂志,创刊于1984年,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是一本关注前沿美术思潮、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综合期刊。
  《当代艺术家辞典》,帕斯卡尔•勒•托雷尔,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2006
  《西方视觉艺术史.当代艺术》,让•路易•普拉岱尔,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2002
  《世界当代艺术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  《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吕澎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  虚拟展示空间。包括网络的虚拟空间以及光电介质等。
  http://www.artnet.com/
  http://www.artmaz.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维视角分析当代艺术展场中的摄影作品(连载二)

3、  什么是当代艺术摄影?
不可否认,单纯凭借感知无法区别当代艺术摄影与其它摄影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哲学问题,因此只能寻求一种相对简单的区分方式,那就是以当代艺术展场作为它们之间的边界。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也锁定在进入当代艺术展场的摄影作品。

(二)  分析架构
如下图所示,本文以当代艺术摄影的作品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从艺术家、当代艺术展场、当代影像市场的多维视角解读当代艺术摄影。

图:分析架构示意

二、  当代艺术展场使摄影的艺术身份得以全面承认

(二)  分析架构
如下图所示,本文以当代艺术摄影的作品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从艺术家、当代艺术展场、当代影像市场的多维视角解读当代艺术摄影。

图:分析架构示意

二、  当代艺术展场使摄影的艺术身份得以全面承认
摄影在正式进入当代艺术展场之前,其艺术身份始终是模糊而暧昧的。美国著名的摄影评论家VickiGoldberg(薇姬・戈德堡)对于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观点, 她提到在1951年英国的摄影家CecilBeaton(塞西尔•比顿)如此写道:“在英国……摄影能被视为艺术?摄影仍然被认为是不能信任的,摄影师则被许多人认为是些不予受雇的半智者,他们只不过是蒙在一块黑布下面,对着一块白布前面的某物按‘快门’的人”。在戈德堡看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摄影的艺术身份才真正得到承认。尽管在此之前,也有博物馆收藏摄影作品,但却是作为功能性藏品而不是艺术藏品。
二战以后,西方现代艺术的主导地位被新崛起的当代艺术所取代,1948年战后首次威尼斯双年展以当代艺术为主的展出内容就是一个风向标。而与威尼斯双年展并列世界三大当代艺术展场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和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也随即在1951年和1955年成立。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内,摄影虽然频繁进入各大当代艺术展场,却是以附属于其它艺术创作的暧昧身份从后门进去的,一种类型是艺术家把照片作为和其它现成品同样性质的艺术素材被拼贴到装置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作品中。连获两届威尼斯双年展金奖的美国波普艺术家Robert Rauschenberg(罗伯特•劳申伯格)就是将照片和废品、动物标本等等拼贴成作品。另一种类型就是艺术家用照片记录地景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其它艺术创作以便保存和传播。

图:劳申伯格作品
然而,摄影也正是在这种与其它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长期实践中,找到了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语言和方式,最终由其它当代艺术形式的创作素材和记录文献转变为独立的当代艺术创作形式。
1978年,是摄影以正式的艺术身份进入当代艺术展场的里程碑。这一年,美国艺术家Cindy Sherman(辛迪•舍曼)创作了《无题电影剧照》系列摄影作品,正是这组被载入艺术史册的作品,打响了摄影作品名正言顺进入当代艺术展场的第一枪,随即, Barbara Kruger(芭芭拉•克鲁格)、Jeff Wall等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进入当代艺术展场,也正是由于世界各大当代艺术展场对摄影作品的接纳,使得摄影的艺术身份最终得以全面承认。

《Untitled Film Still#17无题电影剧照》by Cindy Sherman,1978
三、  艺术家使摄影从机械复制提升为自由创作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从1952年问世至今仍然被摄影界奉为美学经典,然而如同哲学家Vilem Flusser的描述,基于这种理念的摄影更像是一种狩猎的举动[8],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性瞬间》就是一本狩猎指南,指导信奉这种理念的人如何发现并捕获猎物。
布列松本人对摄影的态度也远非他的追随者想象的那样坚定,反而有些不屑。在九十年代中期BBC播出的一部关于布列松的记录片里,英国《观察家》周报的艺评人威廉•费佛指出,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布列松就决定变成一个素描画家,而拒绝再做一位摄影家。在记录片里布列松说:“我对摄影本身从未感到兴趣。最多只能说,我有兴趣的部分是借照片进行的报导和沟通,跑来跑去抢镜头,是一个不错的舞蹈。……我完全不在乎摄影。摄影不过就是一场捕捉的游戏,然而,并非你在捕捉什么有创意的影像,是影像捕捉了你。”
布列松还将摄影与他真正喜爱的素描作了比较:“拍照是一种射击的行动,你持续地期待与焦虑,并且让情绪升高,然后在某个瞬间,你爆发了,像是一个性高潮,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抓住那影像,你就错失了它。但素描不同了,它是一种沉思,你总是可以擦掉它,重新再来。” [1]
以上表述既决定了作为摄影大师的布列松对于摄影创作的认识局限,也验证了《决定性瞬间》作为摄影美学的局限性。
我们不妨将摄影的发展与人类智力活动的发展过程进行比较,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单一狩猎生存方式,逐渐发展为自己耕种谷物,驯养禽兽的生存方式,在这个从直接获取物质资料到自主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脑力劳动开始有了雏形,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活动的一大飞跃。摄影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当代艺术家将摄影作为自己的艺术表达媒介,以全知全能的视野控制画面的所有元素,彻底摆脱《决定性瞬间》的局限,使摄影从机械复制的技术转变为自由表达的艺术语言,如同人类社会从狩猎过渡到自主生产,之前摄影暧昧不明的艺术身份,最终也得以全面承认。
值得关注的是,在摄影的蜕变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摄影家。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在《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之我见》一文中的分析,以及查阅艺术家的简历得知,在中国从事当代艺术摄影的人绝大部分都出身于美术院校,他们既不具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界最大的半官方团体)的头衔,也无意成为这种摄影团体之一员。他们与这种摄影团体成员分属于美术界和摄影界两个圈子,他们的作品首先刊发在美术界刊物,他们关心的是来自美术界的认同而不是摄影界。[2]
分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为什么是艺术家而不是摄影家将摄影带入当代艺术展场,摄影家所遵循的是摄影界建立的一整套固定的原则和共同的标准,这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状况如出一辙,被这种原则和标准束缚的摄影家也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维视角分析当代艺术展场中的摄影作品(连载三)

四、  作品见证摄影的蜕变

(一)  摄影内涵的延展
摄影从机械复制的技术蜕变为艺术媒介的本体,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摄影的内涵,它使摄影摆脱传统文化、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的束缚,全面参与当代艺术思潮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深入探究个体的感知世界,从而使摄影的表达空间得以无限延展。以下将通过当代艺术摄影作品的解读来追寻摄影内涵的延展脉络。
1、  艺术思潮
摄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当代艺术展场, 尽管在这一时期之前的艺术思潮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摄影的发展,但本章讨论的范围只针对70年代之后的艺术思潮。
摄影的艺术身份最终得到全面承认,正是由于当代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积极参与当代艺术思潮的实践,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因此被载入艺术史。艺术史和摄影史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关系,即艺术史并不包含摄影史,摄影史也并非艺术史的子集,只是艺术史从摄影史中收录了对艺术发展有贡献的那部分内容。



1)  女性主义
“女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变出来的”
——Beauvoir,Simone de(西蒙娜•德•波伏瓦)
在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瓦看来,“女人”已经不是自然的原本的女人,而是由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所界定出来的“女人”,这正是女性主义批判的核心部分。
发轫于18世纪的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成为西方当代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综合了社会上一切为女性的不平等地位而鸣不平的社会思潮,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在艺术方面也不例外,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评论家及艺术史学者,开始有组织地推动女性主义艺术作品的创作,并由此形成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在此后的30多年中,女性主义艺术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诸流派中一直占据着十分显着的位置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以两份资料为例:在《当今世界最“HOT”的50位前卫艺术家》中,女性艺术家占有17位(其中一位还是姊妹俩);另一份资料是经过专家(艺术馆顾问、馆长、批评家)评议的《当今最优秀的十位艺术家》,其中女性艺术家占有三位(路易丝•布儒瓦、阿格尼斯•马丁和辛迪•舍曼)[21]
女性主义理论主张“女人必须由被动的再现物体变成有声音的对象”,从客体变为主体。艺术家通过各种创作形式表达这种主张,摄影也成为艺术家批判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强有力的创作形式。
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不在少数,如Cindy Sherman(辛迪•舍曼) 、Jo Spence(琼•斯彭斯)、Barbara Kruger(芭芭拉•克鲁格,曾参加1982和1987年卡塞尔文献展)、Sherrie Levine(雪莉•莱维)、Nan Goldin(南•戈尔丁),中国的艺术家有王小慧、陈羚羊等。
以辛迪•舍曼(曾参加1982 第7届卡塞尔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和2004年第5届上海艺术双年展)的成名作《无题电影剧照》系列为例,她将自己妆扮成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的各种女性形象,海滨别墅的明星、图书馆管理员、性感小猫、主妇,辛迪•舍曼通过戏剧性的构图和光线强调“被凝视”和“被控制”状态下的女性,这就是男性中心主义文化中被塑造和推广的被动、顺从、软弱的女性刻板印象,已然消失主体只剩下空洞、迷惘的眼神。
辛迪•舍曼说:“尽管我从来都不承认我的作品具有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政治宣言,但事实上,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

《Untitled film #50无题电影剧照》by Cindy Sherman,1978
2)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之父”法国哲学家Jean-FrancoisLyotard(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时说:“艺术家和作家们没有规则地工作,是为了实现未来即将实现的那些原则。…...后现代主义是先于未来的未来的一种吊诡。”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思潮,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而又模糊的概念,各国学者都对这个问题都有过激烈的争论。后现代主义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主义否定了西方哲学中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对人的束缚,注重人的直觉、自由与个体的选择。同时,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尊重差异性,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差异性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样态,如法国哲学家Michel Foucault(米歇尔•福柯)所说:“整个世界是由充满着差异的各种不同事物的折叠穿插而构成的。”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成为一种荒谬的解构活动,一种疯狂的游戏性探索活动,是释放因酒醉所产生的精神能量的过程。[4]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也突显出这些特征:
  反形而上学
  以荒谬反荒谬
  批判性
  不确定性
  游戏性
在众多投入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艺术家中,加拿大艺术家Jeff Wall(杰夫•沃尔,曾参加1982、1987、1997、 2002年卡塞尔文献展)无疑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位,其作品也频频出现在近年的各大当代艺术展场,他采用近乎电影拍摄的手法和古典式绘画的构图进行创作,最终以大型广告灯箱——这一现代商业社会的典型表征作为自己作品的载体。
以Jeff Wall 的作品《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the Prologue,在拉尔夫•埃里森之后‘看不见的人’,引子》为例,《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满怀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残酷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绝望,最终坠落到地窖里,并自此完全从社会隐退,成为看不见的人……。在小说的开始部分,作者描述了主人公居住的地窖,特别强调天花板上挂着1369个交错的灯泡,在主人公看来, “没有灯光我是看不见的,但那样会更好” ,小说中的这个背景正是Jeff Wall创作的出发点, 他将自己隐藏在作品的灯箱之后,透视光怪陆离之下的社会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1 16:47 , Processed in 0.30287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