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66|回复: 18

[【生命科学类】] 由目前的H1N1流感爆发而重温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08: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决定眼不见心不烦,以便完成早些时日决定阅读的几本书。今天先开个主题贴,旨在促使自己必须尽早完成阅读任务(其实也是大致翻阅一遍),最终能摘录一点笔记并八卦一下,方便自己记忆某些重要概念。

哎,乡村大老粗偏要冒充酸秀才,真是自讨苦吃。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新发传染病和再发性传染病

这个英文名称好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译法,基本是各自为阵。读秀中相对以这个“新发”出现的书名好像多一点。反正大家明白这个“新”和“再”的含义就可以了。先摘录一段wiki上的一段提纲式解说作为起点,而后通过翻阅下面的几本书作进一步的了解。若有对此感兴趣的,可挑选一两本翻阅一下。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ID)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whose incidence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reatens to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EIDs include diseases caused by a newly identified microorganism or newly identified strain of a known microorganism (e.g. SARS, AIDS); new infections resulting from change or evolution of an existing organism (e.g. influenza), a known infection which spreads to a new geographic area or population (e.g. West Nile virus), newly recognized infection in an area undergoing ecologic transformation (e.g. Lyme disease), and pre-existing and recognized infections reemerging due to drug resistance of their agent or to a breakdown in public health (e.g. tuberculosis).

Mechanisms of emergence and reemergence
1. Microbial adaption; e.g. genetic drift and genetic shift in Influenza A
2. Changing human susceptibility; e.g. mass immunocompromisation with HIV/AIDS
3. Climate and weather; e.g. diseases with zoonotic vectors such as West Nile Disease (transmitted by mosquitoes) are moving further from the tropics as the climate warms
4. Change in human demographics and trade; e.g. rapid travel enabled SARS to rapidly propagate around the globe
5. Economic development; e.g. use of antibiotics to increase meat yield of farmed cows leads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6. Breakdown of public health; e.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Zimbabwe
7. Pover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e.g. tuberculosis is primarily a problem in low-income areas
War and famine
8. Bioterrorism; e.g. 2001 Anthrax attacks
9. Dam and irr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g. malaria and other mosquito borne diseases

摘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Emerging_infectious_disease

准备阅读的书有以下几本: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Felissa R. Lashley and Jerry D. Durham
Publisher: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Binding: Hardcover, 616 pages
pricer: $70.00
ISBN-10: 0826102506

Under the Weather: Climate, Ecosystem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Author: Ecosystem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uman Health Committee on Climate, Board on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Climat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ublisher: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1)
Binding: Hardcover, 146 pages
pricer: $39.95
ISBN-10: 0309072786

Infectious Disease and Host-Pathogen Evolution
Edited by Krishna R. Dronamraju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Binding: Hardcover, 384 pages
pricer: $125.00
ISBN-10: 0521820669

贸易的风险 全球化贸易时代的感染性疾病
【作 者】Ann Marie Kimball 著
【形态项】 236
【出版项】 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7
【ISBN号】 7-5614-3840-0 / F7
【原书定价】 32.00
【参考文献格式】AnnMarieKimball著. 贸易的风险 全球化贸易时代的感染性疾病.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新发传染病学
【作 者】范学工编著
【形态项】 344 ; 26cm
【出版项】 中南大学出版社 , 2007.08
【ISBN号】 R51
【原书定价】 40.00
【主题词】传染病-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格式】范学工编著. 新发传染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08.

国内外新发传染病应对措施的评价
【作 者】王滨有,邢济春,赵亚双
【形态项】 407
【出版项】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8.12
【ISBN号】 978-7-5388-6016-0 / R183
【原书定价】 40.00
【主题词】传染病防治 评价 世界
【参考文献格式】王滨有,邢济春,赵亚双. 国内外新发传染病应对措施的评价.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2.

新发传染病
【作 者】潘孝彰主编
【形态项】 259
【出版项】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ISBN号】 978-7-117-10391-6 / R51
【原书定价】 27.00
【主题词】传染病 技术教育 教材 传染病
【参考文献格式】潘孝彰主编. 新发传染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新发感染病
作 者】王宇明,胡仕琦主编
【形态项】 600 ; 26cm
【出版项】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6.01
【ISBN号】 7-5023-5184-1 / R4
【原书定价】 69.00
【主题词】感染(学科: 疾病 学科: 诊疗)感染 疾病
【参考文献格式】王宇明,胡仕琦主编. 新发感染病.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01.

新发感染病及其临床对策
【作 者】揭盛华编著
【形态项】 335
【出版项】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ISBN号】 7-117-09511-3 / R4
【原书定价】 34.00
【参考文献格式】揭盛华编著. 新发感染病及其临床对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08: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外开会,开个小差回个帖子!这段时间没事躲在家里为好!我也想利用端午小读一些书!

细看了一下书目,兄读什么专业的?好牛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1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时期尽量少到外面去。读书嘛,应该养成习惯,强迫自己读书很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14: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睡醒回个帖子,想看看这个书究竟说了什么,等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14: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座,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What's th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definition of EIDs includes newly identified diseases caused by previously known organisms; newly identified diseases caused by previously unknown organisms; the recognition of a new organism; or a familiar organism whose geographic range has extended, whose host has changed, whose incidence has increased, or that has changed to become more virulent or antibiotic resistant. In many cases, identification of new microorganisms has occurred because of the recent availability of new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be considered in several categories:

1. truly new diseases that emerge in humans from zoonotic environmental sources;
2. newly recognized diseases that may have been prevalent or may have been uncommon, but that only now are appreciated;
3. reemerging diseases that represent well-known infections that are now increasing in frequency, often after decades or centuries of declining rates, frequently due to failures in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coinfections (like HIV) that facilitate spread; and
4. unexplained syndromes whose definitive diagnosis awaits new technical or scientific insights.

These factors do not exist in a vacuum; soci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origins of the change in the agent–host–environment–vector relationship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新发传染病基本概念

新发现的传染病指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常有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这些疾病早已存在,并被人们所认识,但未被识为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
2。某些疾病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才被发现或鉴定,如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3。过去可能确实不存在,由于微生物发生的适应性变异和进化而出现的新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 人禽流感等。


再发的老传染病

再发的老传染病指那些造就为人们所知,但已经得到良好的控制,发病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再度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疟疾等。

新发传染病这一概念,在我印象中好像在上世纪90年代再次被重新重视起来,与此有关的疾病数字是从上世纪70年代作为起点计算的。在世界范围内至今已被认知的新发传染病大约有40多种。这是比较一致的说法。但有关国内的数字比较混乱,说法不一,有14/20/30多种的不同说法。究竟有多少,我也没有详细追根到底一探究竟。只要明白状况不容乐观,防控措施马虎不得即可。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1。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多种多样;
2。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容易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传播;
3。多于动物密切相关;
4。疫情常与病原变异、感染谱变化、病情非典型化有关;
5。流行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如何时、何地发生以及会有何种疫情发生,常不易预测。在疫情发生初期,疾病也不易被识别;
6。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医疗、预防机构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发病率与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常常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imm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5-29 0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LZ要读的书和我的专业有点联系,也想学习下,可惜囊中羞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0: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与新发传染病

人类传染病半数以上为动物源性疾病,亦称兽源性传染病或人兽(畜)共患传染病,就是人类与动物(兽或畜)可共同获得的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等引起的传染病。近年来,动物源性传染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突出表现为动物所致的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流行区域逐渐扩展,流行或爆发频率大为增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人与动物共患病的循环模式:

1。病原体长期储存于动物体内或在动物间传播,形成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只是偶尔受染;
2。动物体内病原体通过某些特定途径感染人体后繁殖致病,人可以再传播给动物或不再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播,成为该病的终端;
3。野生动物或家畜等动物源性疾病,既可在动物间传播又可传染致人,并常引起疾病的流行或爆发。

动物的带菌或发病状态:

1。野生动物是病原体最大的储藏库;
2。家养动物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传播者;
3。节肢动物的带毒和传播;
4。宠物提供了近距离传播的良机;
5。水生动物携带病原常引起食源性感染

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播至人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媒介昆虫传播

新发现的病原体:
The agents involved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as diverse as the agents in nature:
viruses, bacteria, fungi, protozoa, helminths, and even prions, which are communicable proteins that do not meet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a microorganism but are nonetheless infectious from person to person or from animal to person.

新发现的病原体种类,与其在自然界一样,复杂多样。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蠕虫,甚至朊毒体(一种可传染蛋白,致疯牛病的元凶)。大多来自于动物,其中以病毒类居多。

至于具体的病原体名称,不是专业人员(比如我这个大老粗)没必要个个熟记,大致了解一下即可。有时间我会以表格的形势列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1: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 demographic factors 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 migration, housing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within a region;
2. social and behavioral changes such as the increased use of child care, liberalized sexual behavior, outdoor recreational pursuits, alcohol and drug use, patterns and styles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goods, and widespread business and leisure travel;
3. advances in health care technology including modern chemotherapies, styles and institutions of health care delivery, iatrogenic immunosuppression, health care-associated antibiosis and antisepsis with consequent selective pressure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and invasive catheter techniques that introduce foreign objects either through natural orifices or parenteral routes;
4.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and handling of foodstuff, including mass production of nearly all food products, water processing, and use of adjunc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antibiotics in animal feed;
5. climatologic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alterations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no ocean current centered off the coast of Peru, global warming,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volcanic eruptions, deforestation, and land use development (including dams, farming, irrigation, and mining) with attendant expansion of vector–reservoir–human contacts;
6. microbial evolution including natural variation, mutation, and cross-species zoonotic transmission;
7. war and/or natural disasters with the consequent breakdown of public health measures, including disease control activities, with or without economic collapse; and
8. deliberate release of microorganisms as a component of war or terrorism as with the 2001 intentional release of Bacillus anthracis through the U.S. mail in 2001.

新发传染病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新发传染病频繁出现,原已减少的传染病重新抬头,其原因与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来自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其中,病原微生物的进化与变异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则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在新发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过程中,社会因素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类改造自然,改变生态环境时,社会因素往往作用于自然而发挥作用。很多生物因素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即使是病原微生物本身的改变,如致病性的增加和对抗生素抵抗力的增强,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相关。

1。全球变暖
2。都市化
3。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4。人类不良生活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改变
5。战争和自然灾害
6。医源性感染
7。抗生素耐药性
8。病原体基因变异


其实,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自身的不良行为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9 13: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不过是一只掉落在草丛中的破旧古装表,看似精美,其实有很多的不足!
进化能力的缺失让人类在自然选择上没有优势,基因的妥协性选择让人类在新环境中显得脆弱异常!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唯一优势是意识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意识水平,足以抵消自然的选择,进化的力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9 1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抗生素呀抗生素

我家BB不舒服,LP去拿药回来喂了

刚才我一看,结果是TMD阿莫西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0 13: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遗憾,今天我才发现赵师傅的这个主题帖子,我想我们会有共同的话题了,先登个记,稍后来回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6: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hanvool于2009-06-10 13:00发表的 :
非常遗憾,今天我才发现赵师傅的这个主题帖子,我想我们会有共同的话题了,先登个记,稍后来回贴……

欢迎武才子。

偶这个大老粗太懒了,又有好多天没翻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18: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josephe于2009-06-10 16:05发表的 :


欢迎武才子。

偶这个大老粗太懒了,又有好多天没翻书了。


赵师傅过谦了

  赵师傅对新发传染病频繁出现主要原因提纲性的总结,切中要害,下面我也就全球变暖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做个简单的分析,纯粹是狗尾续貂之举,不足之处请相关专家斧正。下面就以病毒(Virus)为例探讨一下病原微生物与全球变暖(着重讲温度)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温度和土壤、水分、光照、大气、以及其他因子一起构成生物的环境因子。这些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共同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温度在病原微生物生境(habitat)中的扮演的角色尤为显著。
     首先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病毒(Virus)的相关知识,便于接下来的分析。病毒是在19世纪末才被发现的一类微小病原体,他是一种超显微结构的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RNA的遗传因子,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现代病毒学家把这类生物分成EuvirusSubvirus两大类。
    为什么病毒会大量并且顽固地存在?在讨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看分析一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点,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病毒无产能酶系,也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这是个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病毒不能自己合成需要的遗传物质,找到个活的细胞体(宿主)就有“戏”了,就是由于病毒是咱专性活细胞内的寄生物,因此凡是有细胞的生物生存的地方,都有与其对应的病毒存在,这是病毒种类多样性最主要的原因。病毒通过宿主细胞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迅速地装配,从而大量繁殖。要命的是即使在离体条件下,病毒还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且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这是为什么病毒会那么顽固地存在。只要有死角,他就潜伏,等待“时机”重新大片地肆虐。更为变态的是什么呢,很多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且诱发潜伏性感染,很多怪病是有很长的潜伏期的,很多情况就是这个问题。至今人类的很多疑难疾病和危险性最大的传染病几乎都是病毒病。
罗里八嗦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和病毒与温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病毒带来的传染性主要是因为它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以及侵染,那么我们就顺藤摸瓜,简单说说这里面的关系。
  先说繁殖,繁殖就是生命活动,微观层次来分析病毒繁殖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病毒在种类实在太多,它们的繁殖方式各有特点。小学或者初高中可能就只讲过噬菌体(bacleriophage,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原核生物的病毒,原核的生物结构简单嘛,那么它对应的病毒也就简单易学。可能到现在都还有人记得,就是吸附—侵入—增值—装配—释放这几个步骤。要这样分析,那是看不出与全球变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宏观点来看我们都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温度增加,(全球变暖也不是一下子提高几度或者几十度)生命活动会活跃些,病毒利用宿主代谢系统的效率也高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冬天比夏天的传染病少一些的原因吧!(就象流感季节性爆发也跟温度有密切的关系)。繁殖和侵染很多时候是同时或者一前一后,这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同,侵染就放到最后来分析吧。
现在说扩散,从微生物学角度来分析,病毒的扩散途径其实专业点来讲是entry point(侵入门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口、垂直传播途径等,其实这些微观层次与温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我们从生态学意义的宏观层次去分析,不知道全球变暖与病毒扩散有什么必然联系没有关系,我们都应该知道全球变暖会使得极地和高山上的冰川消融,很多研究者发现冰川里面存活着不少远古病毒,美国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斯科特·罗杰斯教授的实验室一直在对极地冰芯微生物进行研究,他们报道称发现了在极地冰层中存活了近14万年的病毒毒株,在西伯利亚的季节冰中找到了不到1岁的A型流感病毒。即将融化的古老冰层中所隐藏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等;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从事冰川微生物研究的张新芳博士发现,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冰川,同样也有病毒样颗粒存在。全球变暖把这些冰封已久的病毒释放出来,那将是多么的可怕的,因为进化到现在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和那十几万年前的生命体“脱节”了,现代生物中肯定有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原始的低等病毒,核酸结构相对简单,和宿主基因组的整合能力也会更强。全球变温会造成海平面上升,热浪及高温的强度和范围、发生的频率也会随着普遍升高,热空气震荡带来的海啸或者是近年来的异常季风等恶劣天气,以及各类候鸟全球季节性的迁徙……,这一切对现代的生物体将会带来新的浩劫。 说完扩散我们就分析侵染了。
  最后就是说侵染了,从传染病学或者免疫学角度看,这就指的其实就是“感染”,病毒侵染就是指外源或者内源性病毒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机械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产生酶及毒素,然后就让宿主产生病理生理过程(就是发病啦,要是病毒长期维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不致发生传染病)。感染从病毒角度来分析,主要是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宿主的免疫力,还与其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绝对不局限于温度。简单说一个例子来结尾本段的分析:辐射与病毒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同时很多射线的辐射能力发生变化,我们接触最多的是紫外线,它杀菌的同时也能让病毒更快变异。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季节、温度、地理环境……等环境因素不断恶化,对病毒的遗传变异提供了更高频度和更宽广度的自然选择,病毒也是生物,生物都与环境有协同进化的本能,既然我们能从猴子变成人类,病毒同样在各种环境因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进化变异,全球变暖无疑在最近几十年加剧了环境的急速变化(或者说是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啥叫才子?楼上就是例证。能把枯草乏味的理论咚咚通俗化到如此地步,非才子不能为。

俺这个大老粗是做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1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师傅忙于在野外拍花卉图谱,把这事忘了? 督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19: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一些些相关新闻:

中国防控甲型流感策略酝酿调整
中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正在酝酿应势而变:从“国门”围堵,逐个确诊、治疗,逐步转变为常态的重点人群监控,追踪病毒变异情况,以及重症患者的救治。
http://www.yangtse.com/guonei/200906/t20090617_657951.htm
评论:不知是因为致死率低而开始轻视了,还是现在传播很快,管不住了!现在的电视新闻跟进也明显变慢!

卫生部印发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
为科学、有序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各地遵照试行。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 ... 82/200906/41317.htm
评论:就我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水平及高密度人口,社区爆发不可避免!

有色巨头“造药” 帕拉米韦抗衡达菲
我国自主研发的注射剂 “帕拉米韦”正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它是除了“达菲”和 “乐感清”之外,抗击甲型H1N1流感药物。湖南有色集团已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签署协议引进帕拉米韦,总投资约为5亿元。

http://cnstock.xinhuanet.com/08g ... content_4298977.htm
评论:据说已进入审批绿色通道,有钱有背景的项目!但我总感觉像是上市公司的炒作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15: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武才子监督。偶大老粗实在太懒,计划任务总是半途而废。


新发传染病的控制

1。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水平
  a.加强医务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应对新发传染病技巧与水平
  b.健康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增强广大民众对新发传染病的防范意识与健康生活知识。

2。增强对新发传染病的救治能力
  a.迅速有效地隔离和治疗病人,严格控制医院内感染,防止新发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b.完善新发传染病救治体系。建立完整的突发疾病防控网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c.强化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对新型病原的认知水平。
  d.诊断病人紧紧围绕三条主线做文章。尽快获取第一手流行病学资料,迅速识别疾病所显现的临床特征,合理选取实验室检测。
  e.救治病人强调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及综合施治的方案。
  f.发展有效疫苗,提高预防水平。
  g.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有效地防范生物恐怖袭击。
  h.加强国境线入境检疫工作。

3。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积极研究病原体,宿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物种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b.尊重自然,善待动物。防止乱砍滥伐导致的生态紊乱。
  c.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绝因药物乱用所引发的微生态失衡。

4。完善防控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科学评估新发传染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空策略,确保科学有序有效地应对新发传染病。

5。建立国际防控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制定防空措施,建立联防联控体系。

6。提高国民素质,规范人类自身行为准则,杜绝性乱,吸毒等恶习陋俗。改善卫生条件,搞好消毒,净化环境,铲除一切新发传染病赖以滋生的温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5: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在阅读这些专业书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专业人员抄袭新闻报道文章作为专业论点的论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20:28 , Processed in 0.39514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