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3|回复: 0

[【文化节】] 端午节由来与与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8 09: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节的由来与典故

>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最重要的三个节庆。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以求身心的平安,后来加入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更增添了端午节的重要性。

>   端午节最令人期盼的活动便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选手们随著隆隆的鼓声,奋力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赛程中,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的延续。

>   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口都挂菖蒲和艾草,以及「钟馗」的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并让小孩身配香包,这些物品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而台湾的「打午时水」的风俗,亦即汲取端午节中午的井水,据说有治病的疗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   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这个原本富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在中国人的巧手制作下,已成为具各种变化,且随时都能尝到的美食了。
>

>   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由现代的眼光看来,祖先对端午节的看法确有其独到之处:在这初夏虫疫滋生之际,以端午节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黄酒固然是传统避疫保健的方式,现代人应寻求更进步的方式进行保健活动,延续先人的智慧。

>   端午节是中国三大重要传统节庆之一,又称做“端午”、“端阳”、“重五”,相传在战国时代,屈原「以忠被谗,见疏於怀王,投汨罗江以死」,后人便在五月五日系粽子投江以吊祭他,感怀屈原的忠诚。故事流传至今,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的遗忘,反而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时,有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吃粽子等习俗的传承,而粽子也变成约定俗成的应节食物。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13:09 , Processed in 0.26950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