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大野叟

[摄影随感♡] 端午陕北游之延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处,从外表上看,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这里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陆续由凤凰山麓迁驻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先后在这里居住。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

  一进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之下的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这个石凳不知有何来历?

  中央大礼堂简介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主席台工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 “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大”的盛况,让我们再次倾听历史的回声。报告席上不乏拍照留念的游客。

  同心同德,党之追求,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有多少人打着如意算盘!



  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V”是 “Victory”(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

  办公厅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作会议室用,窗户看起来很小,而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都是为了保密。第二层是办公室,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第三层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决议。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讨论通过的。

  从中央大礼堂出来,通过一个小石拱桥,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院子。中央办公厅楼是由中央机关和附近的军民自已动手、就地取材于1941年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通往后山的天桥,很像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建楼时要从对面山上采石,每天早晨要放炮,我们知道主席习惯工作到深夜,早晨睡觉。这样就影响了毛主席的休息,最后决定毛主席搬到枣园去住。

  辘轳,当年多少人享受这井水的甘甜!看到它,让我想起了“篱笆、女人和狗”这部电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17: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帖要留名,期待野叟的更多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5: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简介牌

  一个老外正在观看墙上的照片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
  文艺工作者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深入实际锻炼改造,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如歌剧 《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墙上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在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这场演出观众竟达两万多人。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这是评剧《逼上梁山》的剧照。毛主席看了之后称它是 “旧剧革命化时期的开端”。这三幅照片反映了新秧歌运动的广泛开展。

  参观完文艺座谈会会址,这里的讲解员带着我们过了一条马路,到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参观一些窑洞,当年一些伟人的住所。
  刚进院子看到不少游客在一面巨大的旗帜下留影,可惜是收费的,于是爬上山坡拉近镜头拍了一张。

  左首为杨家岭周恩来旧居

  这个仅有三孔土窑、两间平房的小院是周恩来同志1944年7月至1944年11月住过很短时间的家。革命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家是随着革命的需要而定的。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43年7月周恩来和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室内陈设

  旧居简介

  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延河边骑马时,不慎摔倒,左臂严重骨折,后经在苏联医治痊愈,但因损伤过重,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边配房门口陈列的一张照片就是周恩来从前苏联回来,利用工作间隙锻炼手臂时照的。



  从周恩来旧居出来,接着去了朱德旧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5: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旧居简介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住在这里,1941年春离开前往王家坪。第一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



  从朱德旧居看过去,在毛泽东旧居的右侧,有一排14孔的石窑洞。

  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小院,里面有三土窑洞,这便是毛泽东在杨家岭住过的地方。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由城内凤凰山搬到这里。

  中间这孔窑洞是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左边窑洞是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

  在主席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特别是防空洞,一到夏季,从里面透出的风阴冷无比。毛泽东在著名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比喻成从防空洞里吹出的阴风。这大概是他亲自体验的缘故,所以就自然地把一些不良作风与防空洞里的阴风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小石桌不同寻常,这是当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正值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毛泽东的。

  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亲自开垦出来的。当年地里种着辣椒、西红柿、土豆等蔬菜。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了,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6: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毛泽东旧居的外面不起眼的地方,有这么一孔窑洞,如果不是讲解员的介绍,很难想象当时是用来做什么的。

  讲解结束,到处转转,来到一处开放的窑洞前。

  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位于杨家岭北侧半山之际,临近中央高级干部招待所(即14孔窑洞),共有6孔接石口土窑洞。

  2003年由中央统战部出资予以维修,并举办辅助陈列展览,对外开放参观。





  这排14孔的石窑洞,居于正中间的两孔窑洞就是刘少奇的旧居,这是他1942年11月至1944年10月居住过的地方。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办公室。

  从1937年到1942年,刘少奇多次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之间,并参加了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1939年年初,他在杨家坪居住时,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一个游客身着当年八路军的衣服在毛泽东旧居前拍照留念。

  回望飞机楼,这个山坡与中共中央办公厅相连的过街天桥当年是否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6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有人说话吞吞吐吐卖关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7 15: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安的天空也是如此的湛蓝,可以相见开发还没有太深入!(窃以为)非常喜欢路上的风景,就想这么一路走下来多么幸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josephe于2009-08-16 16:55发表的:
好像有人说话吞吞吐吐卖关子。
  游客来去匆匆,看客也不愿动脑筋。这孔窑洞有个典故,只是网上很少提及,不少导游词也忽略了。
  话说搬进杨家岭后不久,江青便与毛泽东结婚,在毛泽东会客的地方支了个木板床,窑洞边上掏个平台,挂上一面镜子,就算新房。不久,第一个孩子李敏在窑洞里出世,请了一个保姆带孩子,时值抗日战争最激烈,最残酷时期,毛泽东在窑洞里忙着秉烛撰写《论持久战》等指导战争的文章,可小孩子哭闹个不停,无法思考。某一日,叫来警卫吩咐道,能否在旁边挖孔窑洞给孩子和保姆住?警卫们立即行动,在离毛泽东窑洞十几米远的地方修了一孔窑洞。李敏就在那孔窑洞里渡过了她的婴儿期。从此,毛泽东消除了干扰,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大批指导当时革命运动的不朽的著作。专心之时,到了裤管被炭火烧着也不觉的程度。

引用第26楼emppp于2009-08-17 15:05发表的:
延安的天空也是如此的湛蓝,可以相见开发还没有太深入!(窃以为)非常喜欢路上的风景,就想这么一路走下来多么幸福啊!
  平心而论,延安这些年的绿化可圈可点,不见了荒山,只是不时看到有人在山坡上开天窗,实属不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窑洞前的山坡往下看,除了树荫,啥也看不到。

  上面台阶无数,记录着当年多少革命者或轻松或沉重的脚步。

  这条路将杨家岭办公区与山坡上的住处隔开。

  让我再看你一眼——革命者的家园,如果不是红旗飘扬,看起来和普通民居没什么两样。

  彩虹桥,当年延安人津津乐道的一处风景线。它位于延安市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前,是根据延安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的总体布局和延安城区防洪需要,由省政府决定、省交通厅负责实施的,是在原桥位置上新建的一座特大桥。

  延安宝塔。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可惜这次导游没有带我们登上宝塔山,就踏上了返回的路途,美其名曰:远看宝塔山。

  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精神城区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将军曾赋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从瞩目清凉山。”

  延安的天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20: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延高速延安南收费站,去年这个收费站收费过亿,堪比印钞机。



  黄延高速公路南秋台隧道

  亚洲第一高墩,司机停车休息。一路上大家不吭不响,司机都快撑不住了。更要命的是水箱漏水,找地方加些水是当务之急。
  当旅游车经过陕北洛川县时,又一次看到了洛河大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如长龙卧波,宽阔,雄伟,连接了洛河两岸,更让人惊叹的是桥头一石碑上鲜红醒目的大字,更印证了它的不同凡响——亚洲第一高墩。



  走近大桥,俯瞰河面,顿时感到一阵眩晕。洛河水细瘦纤弱,但波光粼粼,很难想象如此清秀的河水却能冲刷出如此险峻挺拔的大峡谷,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就更让人嗟叹万分。人们称洛河大桥为“第一高墩”也自有其原因,因为大桥横跨在这段峡谷上,其主桥大墩高约178米,再加上一千多米的桥身跨度,大桥的气势磅礴就不言而喻了。



  延安的天空与邻近的铜川有天壤之别。一路上不用睁眼,闻着味就知道铜川到了,一个以水泥等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空气怎么也好不了。

  一路上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特约加油站,油箱里几乎没油了,战战兢兢地往前开了一段,好歹找到一个加油站。过渭河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山了,回到住处要十点多,整个旅程就这样结束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0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倒数第二张的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5 19:25 , Processed in 0.33416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