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4|回复: 0

[【社会视角】] 忽如一夜国学来 童叟齐诵“人之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2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便是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在听到诸如文学、考古学、动物医学、药物学或是流体力学等学科名称时也大体上能把相应的学科内容猜得八九不离十。然而无论是前阵子的“开心国学”还是“天价国学班”,“曝光率”颇高的“国学”二字却让不少满腹经书、博学多识的人不由摸着脑袋在心里划起了问号。

  究竟何谓国学?国粹派邓实早在1906年的撰文中就“顾名思义”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一国所有之学也”。若追溯国学的产生,人们大概需要向前翻查许多历史文献来核查。而这“高不可攀”的国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却是始于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百家讲坛》中带给大家的学问。于是乎,各类媒体在一时间被铺天盖地的各式国学所席卷,解读古典文学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热闹之余,难免有人会对国学定义提出质疑。中国之大,其学几多深?邓先生当年笼统的“答案”如今显然已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好奇。我们不妨在这场持续升温的“国学热”中,一同试着揭开国学之面纱,或许可以抹去一些头脑中关于它的问号。

  国学贵在精神

  国学是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名词,那正是一个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念的提出在当时激发学术界兴起了“整理国故”的热潮。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则让国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发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热则再次掀起了人们对国学的追捧,直到今天国人依然处身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或许正是由于国学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错综繁复,也使得学术界依然未能做出对国学定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查询国学定义时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人认为“国学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对此,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早在2007年一场关于国学学术的论坛上就曾表示,儒学的概念难免会让有些人在定义国学时有失偏失,认为儒学即国学。我国有56个民族,并不都信奉孔子,或者说儒学。只要承认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就不能说儒学便是国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曾表示:“国学的范畴太广了,它不仅仅是某种知识的代名词。”在季先生看来,国学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它是与时俱进的。科技越进步,社会发展越快,就更需要文化精神的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乾泉教授认为,即便是那些听过国学甚至是接触过它的人,也并非完全了解它的定义“虽然目前没有人能说清楚国学的具体含义,但至少我们的认识不能是片面的。”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11/09/content_12415015.htm
虽然比较乱,但可见国学的复兴已经近在咫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14:26 , Processed in 0.48125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