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18|回复: 7

[【辩证轩】] [新春倾情奉献,原创全球首发]农村初中数学差生的成因及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5 2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初中数学差生的成因及对策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曾经被无数人探讨过的问题,并且是值得继续探讨的、常讨常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臆想出来的问题.我们发现有一些所谓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臆想中或者来自于以偏概全中,比如:“状元的学习生活不快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问题”等等.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的呢?应该是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孔子3000弟子,才72贤,想必3000弟子中,差生也不是少数,想他老人家都如此感叹,肯定是一个棘手问题.从远古以来,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依旧存在,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差生.

  差生具有相对性.一是从一个班级来说,处于最后的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就是差生,尽管一个班级整体上很好,那么这些学生相对来说,也应该是差生;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到一个优秀的班级,他可能成为差生.在时间上来看,一个人成绩很好,也可以逐渐沦落为差生;一个成绩不很好,行为习惯很差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也可以逐渐从差生转变为优秀生,并非所有的差生都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曾经被认为是差生,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等,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曾经的差生,逐渐成为优生.由于有实现这种转变的可能,因此研究差生的成因及对策,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差生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比如:学习上的、行为上的、智力上的等等,写上几本专著都不嫌多,因此,限定一些范围,以便于探讨.由于长期从事农村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有不少的数学学习差生,就在这个方面谈一点看法.因此本文探讨:农村初中数学差生的成因及对策.

  一位学生,成了差生,其成因是复杂的,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其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来自家庭的家源性因素;二是来自于教师的师源性因素.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来自于同伴的因素,智力上的因素等等,下面分门别类予以叙述.

  一、差生产生的原因

  (一)、家源性的因素

  1、家庭的残缺

  家庭残缺的孩子,往往出的问题比较大.由于家庭的残缺,孩子感受不到更多的父母的温暖,在初中阶段,正当青春期的来临,有些孩子由于在父母那里缺少亲情与温暖,他就要在同伴中寻找温暖与慰籍.当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时,极易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这些孩子纠正起来也极为麻烦.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残缺家庭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名垂千古的孟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亲家庭,在身边也不是会看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得很好,至少从面上看来是这样的.因此凡是都应该辩证的来看,全面的考查,任何以偏概全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而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家庭残缺的孩子与家庭健全的孩子相比,出问题的概率要大得多,这就使之成为探讨差生成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我们谈的是农村初中数学差生的成因及对策,这个方面似乎看起来关联不大,但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数学上的差生,并不一定直接表现在数学上.同时,往往在其它科目上,多半也好不到哪里去,当然要提出来.这里也许有人立即会举出郭沫若、韩寒的例子,他们数学成绩超差,但语言、文学超强.前面我就说过,请不要以偏概全的来分析,我想更多的是探讨一般情况下的规律.以下的内容,也请这样来看待.

  2、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子女对学习当然就难以重视,要想子女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不容易做到了.同时很多家长对子女起初当然是要求严格,巴不得子女能出人头地,但是经过若干次子女在成绩上的挫折后,也就放弃了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子女一但松懈下来,要想再上去就很难了.还有家长对子女成绩要求的方式不妥,平时不过问,节假日、双休日,由着子女的性子耍,到了考试才想起要关心成绩,对一般的学生来说,成绩变差,逐渐成为差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家长对孩子成绩的重视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家长对教育子女为人处事中,孩子对同伴与近邻,父母也是教育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不是在子女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不是教育子女相互帮助,而是教他们如何防范别人超过自己;读小学时,每天由着孩子玩,想干啥就干啥,被惯坏了,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根基都变差了,在学习上成为差生,某种意义上说,就成为一种必然.有不少的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与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不一样,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当他们的家长到学样与老师交换意见时,还说:“我的孩子在家乖得很,很听话……”我经常这样告诉他们:“要是你的孩子,你叫他去搞学习,哪怕他在玩耍,他也去;可以放弃自己的玩耍而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乖孩子”.

  3、家长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长的洞察力不强,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还在苗头上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与发现,等问题严重了,往往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在棍棒下成长,这样的孩子要教育转变,是很困难的事.也看到有很多家长恨铁不成钢,出发点是好,但是方式欠考虑,最关键之处还是控制在萌芽状态,要省力得多.过于严也不是好事,教育的秘密就在于要宽严适度.否则,宽严皆误.

  4、家长的素质差

  家长在家给孩子示范了糟糕的榜样,满嘴的粗话,一有时间就搓麻打牌.进城、到公园,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轻视知识、鄙视老师.到处摘花扯草,当女子拿着摘回的花儿时,也不问来历,还说花儿很漂亮,不去关注这些花儿来自于何处.这样的家庭要想把子女教育好,谈何容易.

  5、隔代教育

  年轻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子女只好留给年迈父母,爷爷奶奶要照顾孙儿孙女,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事事依从着孩子,等惯坏了,则急难纠正,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部分这样的差生.

  (二)、师源性因素

  1、教师的低水平教学

  教师的低水平教学,课堂上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效率低,学生成绩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每况愈下,学生的成绩变差,使学生课堂上更不能专心致至的学习,导出成绩更差,由此进入恶性循环.一些关键地方没有让学生过关,比如:九九乘法表记不住,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不过关,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不过关,乘法公式没有弄清,严重的影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以前有课改专家称,可以记不住乘法公式,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甚至于有时候的考试,还要“友情提示”乘法公式.这些课改专家恐怕没有教过中学数学,如果连乘法公式都要通过翻书去搞定,就不容易有更宽广的视野来注意到其它的问题.要能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脑海中是要装一些东西的.遇到一个班级,小学几年都是由低水平的教师教学,上初中后,这个群体中智力优秀者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理解能力低,学习能力差,教学上很困难.

  2、教师的放弃与漠不关心

  数学教学中,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总是以最大面积能接受的学生范围来进行考虑,对优生与差生的关照相对显得不足,长期以往,差生的对数学的学习也处于漠不关心的境地,对数学的学习处于沉睡状态,无论教学内容的简单与复杂,他们都当作与自己无关来对待,此时要转变差生也变得相当的困难.在初中阶段,差生是相对较多的,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生无论好与差,全部进入初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完全放弃了学习,成为了差生.

  3、班级的学习风气

  这是一个至关重的方面,一个差生到了一个有良好学习风气的班级,也会受到感染而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收敛,逐步向好的方向改变.相反一个还不怎么差的学生,到了一个有不良风气的班级,也会逐渐变差.在教学实践中,一班级的班风,影响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不但数学学得差强人意,其它科目的学习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班级的学习风气也是产生数学差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来自于同伴的因素

  唐朝的魏征有句名言:“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所读的书籍,所处的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差生与一个成绩优秀者坐在一起,逐渐的、自己的一些坏习惯也在慢慢的改变.如果两个差生坐在一起,会变本加利的变得更差,此处负负难以得正.一个孩子,总是与成绩好的在一起活动、学习、玩耍,他也会逐渐受到感染而转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有个别冥玩不化者.相反,如果他总是与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在一起,也会变得更差.他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对待学习、待人处事都会与整个群体的主流趋于一致.

  (四)、智力上的因素

  人有聪明与迟钝之别,智力上的差别导致了学习同样的内容,需要付出不同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年级,总有一部分学生智力上先天较弱,一些学生对于理解-2+5的问题都感觉极其困难,同时第一天让他们记住了,能解类似的题,第二天又是错误百出.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基本上束手无策,虽然做过一些尝试,但终究没有什么成效,而且还即累学生,也累自己.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在没有挑选过的学生中,100个人中,总有好几个智力上的差生.
  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孩子的老师”.这就好比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有些领导喜欢用这句话来不时的给老师念念.实践证明,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老师以此为信条,我很敬重,但是以此为要求所有的老师,这是不公正的.

  (五)、学生个体的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家庭,在相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在大致相同的教育背景下,两个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确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与学生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看法,学习习惯等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外在的因素,也要通过学生内在的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才能看到学生成绩的转变.

  成为差生的原因的基本搞清楚了,转变差生的对策,也就有了.

  二、转变差生的对策

  1、转变差生,要有大爱

  没有大爱,要想转变差生,几乎不可能.这是转变差生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差生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要转变差生,也非一日之功,而是天长日久,并且还要与差生的反复做斗争,这个过程比较慢长.而且差生的转变与差生的形成相比,前者要困难得多.不但如此,差生在数学上的基础差,还需要利用额外的时间给学生补基础,这些一般是没有报酬的;根据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还要设计特殊的教育方案.如果没有大爱,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做不到这些,要转变差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后面的所有对策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头来只是浪费时间,镜花水月一场空.

  2、转变差生,要改善家庭教育

  对于差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大多数还需要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在农村尤其需要,要让孩子在家中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习,该玩耍的时候才玩耍.在学习上要对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何谓“合理”?子女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就是合理的.要对子女坚持正面教育,逐渐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要召开家长座谈会,要了解这部分差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给家长指出存在的问题,合理的给家长提出有效的建议.要转变家长,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能够管得好子女的家长,无论子女在幼儿园,还是进入初、高中后都能管好;一个管不好的家长,恐怕在幼儿园时期就管不好了,主要是家长素质上的问题.因此要让家长能有效的管理,也是一个挺难的事情.要多开家长会,多讲解家庭教育的问题.

  3、改善班级的教育环境

  在常规层面上改善差生破坏纪律的次数.纯粹从纪律的角度去管纪律,效果不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着手,是最好的.俗话说,浇菜浇根,教人教心!长期坚持下去,潜移默化、天长日久,逐渐改变班级的学习风气,改善班级的学习环境.形成勤奋向上的班集体,形成学习型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4、给差生经历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在一些容易学习的章节中放慢节奏,比如: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乘除、分式、数的开方、二次根式,这些带有很强模式性的、可以进行有效训练的、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地方,让全班学得相对很好,在章节测试中,少出难题,多出中等题,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分数,让差生也能看到自己显著的进步.在课堂上,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留下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们也有成功的机会,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做法是富有成效的.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一是要提高教学能力,力争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苦又累又不见成效,换了谁也不愿意学,要想转变差生,这怎么可能.对数学例题多进行变式,多小步子,低台阶,在学生学习的准、变、活、灵上层次递进,夯实每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二是自己要有宽厚的知识,给学生一滴水,而自己要有一缸水.学生不能进题海,而我们的教师一定要跳进题海,多解题,找到解题规律,探秘发微,以己昭昭,使学生昭昭.若以己昏昏,要想使人昭昭,这个怎么可能.

  6、引导差生的交友活动

  引导差生多交益友,少交损友.多与成绩好、行为好的学生在一起,自觉远离不良玩伴.改善孩子的活动环境.

  7、适当的给学生补基础

这些学生基础差,当然得给他们补一补.我通常的做法是在一些关键点,比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乘法公式等等知识时,提前一天给这些学生上课,然后再参与班级的统一学习.这也是把学生从漠不关心学习、严重丧失信心的境地中拉出来的有效方法.

  8、对于智力差的学生

  说句实在话,对于智力差的差生,我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成效不大.我的做法是这样的:一是长期坚持提前给这些学生做预习工作;二是长期带领他们参加技巧性的体育活动,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等等(这类学生做这些事也是很吃力的).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效果不佳.
每转变一百个差生,未来的监狱中就可以减少一个罪犯.以我们的勤奋工作,为学生的未来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差生的教育问题.

  这篇文章,可能直接谈数学的地方不多,我想这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解决问题,这叫见森林;其中也有一些具体的做法,这叫见树木.即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做法,应该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2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6000余字,断断续续地写了两三天。。。希望能有益于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2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就应该发到学报上发表,成果共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17: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点彼岸美国资料,做个对比:

第一篇是美国中学教师问题
后面的是美国应对家庭贫困的教育问题

日益严重的美国教育问题
时间:2004-10-10   


    12月4日,美国新泽西州米得尔顿(Middletown)的法官将43位
  教师送进监狱,因为这些参加“罢教”的教师工会成员,拒绝法官要
  他们回到教职岗位上的命令。加上先期被送进监狱的四位教师,已有
  47位教师被关进了监狱。当这些教师带着手铐登上前往监狱的车子时
  ,三位他们所在的高中管弦乐队的学生奏起进行曲,10位刚刚赢得本
  州冠军的校橄榄球队的运动员也出来亮相,支持他们被囚禁的教练。
  其他的教师也站成一个方阵,为他们被囚的同事叫好。一位愤怒的居
  民对着电视摄像机说:我们应该感谢教师,而不是把他们放进监狱!
  然而,法官并未因此罢手。次日,又有85位教职员入狱,使入狱人数
  增至132位。
  
    事情的起因是当地教师工会和教育委员会之间关于教师工作合同
  的纷争。在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该地区17所学校的大约1000名教
  师开始罢教。米得尔顿是九一一受打击最重的地区之一。很多人失去
  了亲人。再加上当前经济衰退,不少人丢了工作。相比之下,不少居
  民认为教师过的日子不错,不该无理取闹。他们一罢教,劫后的家长
  们就得临时找人看孩子,刚刚恢复的正常工作受到打扰。为了不打断
  当地学子的学业,地方法官命令教师立即返校教书,同时命令教委会
  与教师工会进行昼夜不断的谈判。但这些教师拒绝从命。他们声称教
  委毫无谈判的诚意,甚至曾把教师比作塔利班的成员。一位教师更声
  称她已在这里教了21年,从来无法与教委和平地签署合同。
  
    不管孰是孰非,这场官司已成了全国新闻。而在附近的纽约地区
  ,教师的工潮也是山雨欲来。九一一恐怖袭击,似乎使布什总统把自
  己要当教育总统的许诺暂时忘到脑后。但基层社会的教育危机,却愈
  加深重。
  
    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这场教师工潮,远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美国长期以来
  对教育的投资不足。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所属
  的30个国家的教育投资的调查,1998年,美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已
  下滑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首次跌到5%的国际平均水平以下。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例一直是世界之最,
  但如今它的33%的大学生率已被芬兰、荷兰、纽西兰和英国所超过。
  在教师工资方面,一名有15年经验的高中老师,在美国平均年薪为3
  万6219美元,略高于该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3万1887美元,但低于
  其他七个国家,而且只及于瑞士(6万2052美元))的60%。由于美国
  的教师工作时间远比其他国家的教师长,工资若按小时算,每小时只
  有35美元,低于该组织成员国每小时41美元的平均水平(其中丹麦、
  西班牙、德国教师的小时工资在50美元以上,韩国为77美元)。
  
    1994年,美国一名有经验的教师的收入还能维持在国民平均收入
  的120%的水平,到了1999年,竟跌到国民平均收入以下!最近纽约某
  个地区为了省钱,竟改动教师的医疗保险,使教师住院都成了问题。
  也难怪教师要罢工了。
  
    搭妇女地位低落的“便车”
  
    美国教师工资偏低,在以前并未引起教育危机。上个世纪30年代
  ,美国人因大萧条而被失业吓破了胆,教师工资虽低,但无解雇之忧
  ,所以颇为炙手可热;后来开始打二战,教师又成了逃兵役的理想工
  作,不愁找不到人,可以罗致很好的人才,当时有的中学老师后来竟
  在哈佛大学当了教授,可见其素质之高;战后妇女开始走上社会,但
  对妇女开放的工作不过是秘书、护士、服务员、售货员、教师等几样
  ,相比之下,最有才能的妇女当然最想当教师。但70年代女权主义运
  动争来了男女平等,优秀的女性变成了律师、经理、工程师、大学教
  授、政治家、新闻记者等等,不再光顾中小学。换句话说,当时美国
  的教育水平高,是因为一半人口中的精英集中在中小学里。教育实际
  上因妇女地位低而“搭便车”。
  
    但是时过境迁,到90年代,冷战结束,经济腾飞,人无兵役、失
  业之忧,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中小学的女中豪杰们开始退休,年轻的妇
  女在各方面都要与男人决一雌雄,“便车”没了,而美国社会原来那
  种“乘车不要钱”的心理并没改变,还以为三万多块钱就可以打发一
  些社会精英到中小学去站讲台。结果,1991年美国教师的工资在扣除
  通货膨胀的因素后,比1970年只高了4%,根本吸引不了有才能的人。
  在职教师许多是找不到别的工作的人,素质低,训练差。媒体上常常
  半开玩笑地说,一个人只要能喘气儿,就能上讲台。虽然14岁的美国
  孩子在1999年平均花292个小时攻读数学和科学课,远远高于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229个小时的平均数,但考试成绩却落在后边
  ,可见老师教导无方。更糟的是,低水平的老师现在也不好找。预计
  在未来10年内,美国的教师短缺将达200万。
  
    受企业全球化影响
  
    教育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大企业渐渐放弃了对地方社会
  的责任。前克林顿政府的劳工部长,也是最早提出“全球化”问题的
  学者之一赖克(RobertReich)指出,“全球化”使大企业在与地方
  政府的讨价还价中占据了绝对上风。大公司可以对地方政府说:“你
  们免我多少税?免少了我就去别的地方。”结果,各地方政府为了吸
  引投资竞相给大企业免税,造成地方财政亏空。1960年,地方政府的
  收入中44%是财产税,大部分来源于大企业;这笔钱是地方教育经费
  的基本资源。但是1991年,这部分收入降到财政总收入的16%。过去
  的企业大多从当地雇人,地方社会的教育水准直接影响其职工的素质
  ,所以对教育还比较关心。如今,大企业可以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
  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严重依赖国外,致使美国近年的H-1签证的数额猛
  涨。
  
    这样,企业界在培养人才上,从过去搭妇女的“便车”,转到搭
  外国的“便车”。面对这种大企业从地方社会撤出的局面,如果联邦
  政府不介入,就只能听任学校破产。
  
    教育缺乏经费,使有些学校的窗户连玻璃都没有,更不可能给教
  师像样的薪水了。教师薪水低,优秀的人才就不会投身于教育。在加
  上在任教师不满低薪而闹起工潮,美国的基础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本
  来去年大选时,教育问题已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但九一一之后,美国公众的视线又从这一问题上移开,使全民难
  以形成对教育的共识。更有人认为,目前美国人口的走向是结婚率越
  来越低,家庭价值不振,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日益扩大的单亲人口中将
  越来越被忽视。教育问题的解决,看来是遥遥无期。

http://www.newmind40.com/01_09/mgjy.htm

美国解决家庭生活贫困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政策与实践(上)

更新时间:2007-6-4



(2007年第22期)

对于因为家庭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分类援助的计划,对学前、中小学、大学学生分别按项目进行拨款援助。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政府发起的“向贫穷开战运动”,导致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于1965年被专门制定出来。该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联邦的政策是向那些服务于低收入家庭儿童集中的区域的地方教育机构提供财政援助,以通过能特别有助于满足教育处境不利儿童之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种办法来扩展和改进它们的教育方案(包括学前方案)。”接着,经济机会署据此倡导举办了“先行计划”。这个计划是为美国家庭贫困的弱势群体儿童提供各种游戏和材料,开设学前教育活动;主旨是发展3-5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启他们的智力,力求提高贫穷儿童的认知力,让他们上学后不掉队。

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教育部机构法》规定了联邦教育部7个主要方面的任务,第一条就是“保证联邦政府关于人人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承诺得以实现”。联邦教育部每年掌握的经费仅为300亿美元,但就在这300亿美元中,有36%左右直接用于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1990年美国提出了“学前教育计划”,也要求对弱势群体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补偿教育计划实质上在于把更多的钱,更多的教育投入,引向贫穷儿童,以期达到“教育结果平等”。

1990年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教育战略》中提出“设立总统学业优异成就奖和总统成绩奖学金,分别授予在全美成绩测验中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和学业优良而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实现“所有贫穷儿童都要接受帮助他们入学的、合适的、发展性学前计划所提供的教育目标”。

美国根据《特许学校立法》还在36个州和哥伦比亚 特区建立起“特许学校”。而对于就读于那些“持续失败的学校”(即连续3-4年未能达到州级标准的学校)的学生而言,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允许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运用《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第1款的资助经费,从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中获得补充的教育服务,包括在“特许学校”就读的机会。

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上涨,其幅度已高于物价指数的上涨,也高于人均收入的上涨,为了让弱势群体的学生有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学校及专业的权利,联邦政府加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尤其是资助学生的贷款力度。国家担保学生贷款分为政府“贴息”和“不贴息”两种,学生无须提供低押担保,发生拖欠后由联邦政府承担损失。(待续)

http://219.234.174.136/wzb/llsj/2887.html


美国解决家庭生活贫困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政策与实践(下)

更新时间:2007-6-14



(2007年第23期)

另外,还有一些美国联邦政府帮助弱势群体的计划或法案。如,美国90年代兴起的“教育券计划”。最早,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的低收入家庭大多住在贫民区,学区内公立学校状况恶劣,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摆脱糟糕的公立学校教育。1990年该市允许1000个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每年2150美元的教育券,可以自由选择他们乐意就读的除教会学校以外的公立或私立学校(1998年教育券扩展到教会学校);2002年参加的人数为10789人,教育券的面值增至每年5553美元。此计划的积极结果是教育拨款、低收入学生进入优质学校的可能性和家长对教育参与程度的增加。

法太促进计划旨在帮助那些家庭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子女,为他们上大学做准备。要求大学为学生提供支持性服务,即为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提供集中的暑假服务计划。

克林顿时代,副总统埃尔·戈尔提议,设立国家学费储蓄计划,使家庭在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和免税的情况下,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储备。

克林顿总统在2001年1月公布了300亿美元的巨额入学机会税额减免计划,主要用于帮助那些进入大学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支付大学学费。这一计划,每年将给大学新生和大学2年级的学生提供1500万美元资助,他还建议给更多的中等收入的付税家庭提供帮助,扩大终身学习贷款等方式来鼓励学生上大学。

克林顿总统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也体现在对家庭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为此,政府在2001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包括了3500万美元的“完成学院调整助学金与资金相似的项目,帮助学院支持更多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

2003年,美国教育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布什政府希望借此减小学生学业差异,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在一项题名为“为美国的未来做准备”的改革计划中,美国教育部将在22项新的赠款计划中预拨1100万美元用以奖励在6-12年级阶段比较出色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达到学业成功的比例。这些奖学金中的一部分将会以“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资助形式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总体而言,美国政府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对解决家庭生活贫困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作出了很大努力。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是对教育经费不足的地区、家庭经济处境不利的儿童、残障儿童、无人照管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教育以及校园午餐等予以了资助;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以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学金、对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提供贷款等方式予以资助。


http://219.234.174.136/wzb/llsj/29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22: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henry2000888于2010-02-16 17:40发表的 :
给楼主点彼岸美国资料,做个对比:

第一篇是美国中学教师问题
后面的是美国应对家庭贫困的教育问题

.......
谢谢先生提供详细资料,仔细看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2: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之前,是想把题目中的“差生”改为“后进生”的,又一想,无论是“差生”还是“后进生”,都是指一个群体,仅便于称呼与研究,也就不赶时髦,跟潮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2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已经交到上面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22: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看了歼十设计师宋文骢传记,看着看着突然就想起您的这短文。

因为又看到一批著名的西南联大教师在云贵川传道,把中华文明复兴的种子薪火相传,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孕育出一大批人才和我们敬仰的大师。

宋文骢生于云南昆明大理这边,因为抗战关系,当时上学时候有很多西南联大的著名老师到这边给这批当地学生上课,极大的提高了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宋文骢日后成为中国飞机设计大师和这批教师抗战西迁到西南联大有极大关系。

那么我们可否换种思维考虑:
北上广的教师资源可以说已经严重过剩,但是当地学生的成绩普遍来讲提升潜力已经不大,各校北上广本地户籍的学生成绩普遍的不如外地户籍考入的学子,那么我们可否考虑把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轮番供应祖国边陲地区,这些地区孩子潜质极大,急需优质教育资源的注入和提升,而且这些边陲地区因为普遍自然环境保持比较好,孩子先天有绿色环保环境滋养,如果实施阶段重点教育资源定期注入培养,相信未来这些地区会出很多优秀的种子或者优秀的潜在冠军。

西南联大的光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那些大师在抗战艰苦岁月依然求学上进,祖国的边陲地点随着贡献出了很多我们共和国的大师和领军人物。

我们今天的环境要比当时好很多,可否考虑主动注入优质教育资源扶植祖国边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3 04:14 , Processed in 0.32982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