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9|回复: 4

[【学术茶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4 0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我是研究历史的,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研究方法虽一直关注,但大多不成系统,只能偶有片言只语,随手记下。下面是我读陈旭麓书时偶尔记下的几段,现在看来还有点意思,分享给大家,博大家一笑。当然也希望高手能够传授一二经验。

  今天偶尔看到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了其中的一两章,尽管时而有“封建主义”、“地主阶层”等词汇,但是总体感觉是写得非常之好,与我如今所读所谓的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论文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个感受是,他更多从社会的层面来观察社会变迁,从而理解历史的变化大势,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对历史大背景不熟悉,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吃尽苦头,所以如果有时间,还要是读读通史,读读许纪霖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剑桥晚清史》、《剑桥民国史》等通史性的书籍。
  其中,读到“欧风美雨驰而东”一章,还有一个感受是,我们现在老是读著作与文章,不去读史料,就无法积累原始资料,而在读史料的时候,面太窄,只能就某一问题的史料集中阅读,无法旁涉其他方面的史料。更深的来说是,并未有自己的资料库。也就是,在想研究什么题目时,开始集中找资料,之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做过于急功近利,但是又没有办法。
  我以前曾想过一个办法,也就是说,如果觉得某个主题可以写成文章,就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专门收集资料并阅读资料。可以试着写一点,但是不要急于定稿,要做一个文件夹,先放一放,之后看到类似的资料再补充进来,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资料库。但是这样按专题来收集资料的方式,还是不妥,因为会有大量的资料被放过,尤其是在读别人文章的时候,别人引用的一些比较好的资料,但又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主题的资料。我如今的做法是录文之后先放在日志中,遇到好的写作主题再慢慢选出,也只能如此。其实,顾颉刚的日记与读书札记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作者对“欧风美雨”就有非常好的考证,但是又不似黄兴涛那样的考证,事实上,以后可以注意试着对这一类的词语进行考证。作者写到“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
  何炳棣谈做学问的方法: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宏观);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绣花针的功夫(考据)。所以,他谈中国文化起源,社会流动这些大的问题,并没有忽略那些小的考据问题。即他所谓的多维度考证。
  好奇心与想像力是使人保持激情的方式,对于史学家而言,积极的思考与丰富的想像力,会使史料的解读变得生动而有趣,避免干瘪的罗列史料的尴尬,解读史料需要史学的想像力与思考,以往我们太过谨慎而欲追求完全的客观,怕过度解读史料,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想像力,如同社会学家一样,史学家也需要想像力。如今,我们不是过度解读史料,而是太少解读史料。史学研究讲究心细如发,考虑周全,这也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觉得如果是牛人的话,他研究什么题目都会写得比较牛,而不是他凑巧选到了一个好题目。这说明研究的好坏固然重要,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与手段,而我们要向别人学习与借鉴的正是这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我们一直走在“找渔”的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09: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研究历史的,但我觉得:

研究历史,一要史料的丰富性,二要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史料,然后提出符合人性的、切合大背景和小背景的新观点,这都是不容易的。

对于第一点,史料的丰富性,现在比以前好很多,很多史料都数字化了,可以跨平台共享,无论检索还是调阅,都很方便,但个别专业史料稀见史料有些机构拒绝数字化,因为涉及到其利益,无法检索,搞个复印本都极其困难,最多只让你在馆里翻阅,

对于第二点,则更显得重要,同样的史料,不同的史学家分析得出的可能是不同的见解,这与个人的眼界、见识、所处的阶级地位等都有关系,同样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研究历史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0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代替不了原始资料,把历史写成报告文学,是一段时间的通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经常说的两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前者是为政者最喜欢说的,其症结在于放着已经有的路不走,非得要趟水过河,放着平坦的道路不走,非得要去摸石头。
后者教育体系的人经常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者,自己也只会在小水沟里钓鱼,咋能教会别人用现代化捕鱼设备去远海进行工业化捕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0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cindahan于2013-05-24 09:44发表的 :
国人经常说的两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前者是为政者最喜欢说的,其症结在于放着已经有的路不走,非得要趟水过河,放着平坦的道路不走,非得要去摸石头。
后者教育体系的人经常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者,自己也只会在小水沟里钓鱼,咋能教会别人用现代化捕鱼设备去远海进行工业化捕捞呢?

钓鱼的水平和能力因个体而有不同,像陈寅恪那样的国宝级史学家500年才出一个,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也就是小水沟里钓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0 22:42 , Processed in 0.3007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