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77|回复: 11

[【辩证轩】] 中科院机关动手革自己的命:扫除部门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7 23: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科院机关动手革自己的命:扫除部门利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邓麦村掰出了第4根手指头,“4个局长,有的回去做科研了,也有的什么都不做了。”当这位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对记者说出这句话时,坐落在北京三里河路52号的中国科学院院部7层机关大楼里,已经有4位正局级干部从该院机关局长的位置“退”了下来。
  
  “还有的从正处长降到副处长,不止一个。”另一位副秘书长补充道。
  
  与之相应地,中国科学院原有的四大核心业务部门被一一撤销,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作“能释放更多红利”的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三个业务局。
  
  中层干部调整,核心业务部门大幅度调整……一场被邓麦村称作“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暴正向这个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步步逼近。8月15日,中科院对在京媒体通报了这一情况。
  
  这在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上是鲜见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伊始,一场激烈程度近乎于“大裁人”的研究所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用一位当年亲历这场改革的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话说,“1/3的人留下,辞退2/3的人,数不清的所长、书记还有处长转岗或离职”。而这一次,中国科学院再次向自己“动刀子”,尽管涉及的人数远不及15年前,却仍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关注。
  
  毕竟,这一次,中科院在向承担着该院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枢纽地位的机关“动刀子”,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下设100多个研究所和近6万科研人员。
  
  扫除部门利益,扼制九龙治水
  
  “现在研究所头上没有‘婆婆’了,以前老跟‘婆婆’吵架,‘婆婆’突然没了,可能也不适应。”当天,邓麦村用“婆媳”来比喻过去中科院的4个业务局和各个研究所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中科院原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基础科学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4个业务局,每个局分别联系几十个研究所。这种“学科对口式”管理的机构设置沿袭了几十年,弊端逐渐显现——
  
  “基础局管着20多个研究所,其掌握的科技资源,往往会优先考虑这20个研究所,高技术口的便不会再多考虑。同理,生物局掌握的资源一定会向生物口重点布局。”邓麦村说。
  
  说白了,“婆婆”对自家“儿媳”总会有资源上的倾斜。邓麦村说,“之前的情况是,我是你们局管的,缺经费了,找到你,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总得给一点。”
  
  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由于各个业务局相对独立,就像“九龙治水”,往往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找谁。邓麦村拿LED作比方,如果做LED项目,全院十几个研究所都有所涉及,往往就会出现“基础(研究所)跑到高技术要钱,高技术(研究所)跑到基础要钱”的状况。
  
  其结果却是,一些管理工作陷入“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有效进行长远的战略谋划。
  
  如今,这种资源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横行的时代将要结束了。中科院机关改革方案按照基础、应用和重大任务对部门进行了重新划分,力求“一件事一个部门负责,减少职能交叉”。此后,不管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还是生物领域,凡是涉及基础的科研项目,要找的都是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而这一新成立的前沿局则不用再在分蛋糕时过多地考虑部门利益。
  
  学术评价分类,不再“自弹自唱”
  
  变化还不止于此。
  
  更值得基层科研人员期盼的是,当业务局按工作性质重新划分后,其评价体系也随之调整。这意味着,曾为不少科研人员诟病的单一评价体系有望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分类评价。
  
  举例来说,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主要负责管理全院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对于这样的基础学科,其考查方式仍以传统的学术论文为主。而重大任务局负责中科院已经承担的重要科技项目,则直接以项目成果来评价和考查。至于科技促进发展局,邓麦村说,也将打破传统的论文考查方式,究竟做出多少项目,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怎样的影响才是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中科院还将致力于扭转学术上“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局面。邓麦村说,今后,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的评审委员会中,院外专家将超过半数,且院领导不得作为专家评委。“虽然许多院领导本身也是科学家出身,这样对他们来说也难以接受,但是中科院将不再‘自己给自己喝彩’。”他说。
  
  这是一种“评价交给社会、交给第三方同行”的强烈信号。邓麦村介绍,为保证各局运转以及中科院重大政策的实施,中科院新设了教育委员会、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这4个委员会也由中科院内外的权威专家组成,但机关部门和内设处室数量、局处级岗位设置和机关编制都有所减少,同时取消了以前超编的非实职局级领导序列。
  
  这次改革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通常情况下都会合在一块的“教育”和“人事”分开了,“教育”并入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原因同样合乎科研规律,“真正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还是从科研工作里摸爬滚打出来的”。邓麦村说。
  
  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研究所藩篱
  
  自美国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发表了“小科学、大科学”的演讲后,大科学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其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等。近几年,这一概念在国内的科教部门更是被频频提及,且不乏实际动作,2011年教育部斥巨资推出的“2011计划”就是其中典型。
  
  而这也是中科院此次改革一个更为重要的背景,用邓麦村的话说,“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一个学科,学科交叉成为主流,如继续按照原有管理架构的话,一定会造成条块分割。”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该院从事深海探测工作的单位,在院机关原来的部门中由高技术局归口管理。但这项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配合,虽然深潜技术属于高技术领域,海底生物多样性和新物种研究却属于生物领域,海底地质构造研究又属于资环领域,实际上涉及生物局、资环局管理的业务。“我们怎么管理这样的研究机构?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研究所藩篱,协调并有效集成院内研究优势,进行综合交叉集成研究。”白春礼说。
  
  事实上,有关“研究项目部署呈现碎片化、研究所布局项目存在重复、同质化”的问题,在2012年中科院年度工作会上,白春礼就提到过,他说,有的研究所重视争项目,争到项目后找人,找来人后就得养人,养人就得继续争项目,形成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对此,中科院还专门推出了“一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每个研究所要有一个定位,在未来5~10年内有三个重大产出,同时要有五个重点培育的方向。于是,就有研究人员表示,“这下要逼着自己去思考交叉突破口在哪儿,以及自己在其中是什么位置”,而平庸的小打小闹则不再有市场。
  
  此次院机关改革对此也是一个呼应,简单来说就是“放权”。邓麦村介绍,此后,各研究所的自主权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过去业务局三分之一以上的经费都将划拨到研究所去”,另一方面,原先每个业务局后面跟着一大堆研究所“跑经费”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重大产出,研究所就没有经费来源”,邓麦村说。
  
  当然,是改革就会有阻力和利益纷争,但邓麦村说,简政放权是一件大事,中科院必须要顺应这个形势。他还转述白春礼的话说:“必须以勇士断腕的决心,自上而下的表率和遵循规律的举措进行院机关改革。”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9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疗效吧!以sci产量多少为衡量,能对社会进步有何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中科院买的80%-95%的装备都是国外产的,大型实验仪器到耗材,元仪器等等。
国内为何这么多东西都做不出来?原因的考虑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0 15: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golden21c于2013-08-20 10:54发表的 :
据说中科院买的80%-95%的装备都是国外产的,大型实验仪器到耗材,元仪器等等。
国内为何这么多东西都做不出来?原因的考虑下

估计有这些原因:
国内这些厂商提供不了诸如赴外考察或者赴外留学的机会,另外就是很多关键零部件国内自己也做不好,还要靠着从国外采购,另外还有国内厂家的组装质量的问题,就是用一样外购的部件未必能拼装出和国外一流产品一样耐用精细的产品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0 15: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实质不变,很难见改革有什么成效,就如同多年来的政治改革一样,只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作为一个科研机构,还是老样子,行政级别,如果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依附于政府,那么这种改革只不过是表面的重组而已,换句话说,就如同政治上的新一轮在统治者重新洗牌一样。其次,就中科院自身对自身的定位来说,我看不出中科院的此种做法会有什么进步。作为一种科研机构,以“能释放更多的红利”为目标,以对社会经济作出影响作为关键因素,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解。我不否认科学的社会作用,但是一个以学术为中心的科研机构,追求红利和社会经济影响,这对科学发展来说是种妨碍,学术本身并不是以利益为目标的,而是以真理为目标的,用《逻辑引擎》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吧,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那些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科学,那么遭殃的是我们的未来。科学研究本身不能功利性,中科院如此功利化,我很难看出,中科院在未来能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总之,我觉得中科院动手革自己的命,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重组而已,远谈不上壮士断腕这么悲剧,何况他们这也不是壮士断腕,用壮士断腕来说,实在是太抬举自己了。如果实质不变,追求的目标功利化,那么中科院在未来还是会和以前一样,走同样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02: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吴茗于2013-08-20 15:56发表的 :
首先,实质不变,很难见改革有什么成效,就如同多年来的政治改革一样,只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作为一个科研机构,还是老样子,行政级别,如果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依附于政府,那么这种改革只不过是表面的重组而已,换句话说,就如同政治上的新一轮在统治者重新洗牌一样。其次,就中科院自身对自身的定位来说,我看不出中科院的此种做法会有什么进步。作为一种科研机构,以“能释放更多的红利”为目标,以对社会经济作出影响作为关键因素,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解。我不否认科学的社会作用,但是一个以学术为中心的科研机构,追求红利和社会经济影响,这对科学发展来说是种妨碍,学术本身并不是以利益为目标的,而是以真理为目标的,用《逻辑引擎》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吧,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那些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科学,那么遭殃的是我们的未来。科学研究本身不能功利性,中科院如此功利化,我很难看出,中科院在未来能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总之,我觉得中科院动手革自己的命,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重组而已,远谈不上壮士断腕这么悲剧,何况他们这也不是壮士断腕,用壮士断腕来说,实在是太抬举自己了。如果实质不变,追求的目标功利化,那么中科院在未来还是会和以前一样,走同样的路。


我有点小看法,请大家指正:

现代化的个人财产保护制度和观念在我们这边就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这样我们的商品经济生活里面,很多事件中间表露出来就是对于个人财产(包括知识产权和相关发明发现的保护)的蔑视和侵犯,这样导致大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只能热衷于追求权力的保护,同时我们的制度设计里面也是用官员等级作为一种奖赏,比如给知识分子的待遇就是对应官员级别来定的。

那么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术权力化,为了保护自己权益就不得不继续追求权力的保护,但是因为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对个人财产保护的制度和观念,那么追逐权力越多,发现其实权力越多也不一定保险,因为还有更多的其他人也同样追求权力保护,僧多粥少或者说金字塔尖端站不下这么多人,这么循环下来,最终整个活动变成了追求权力保护和维持权力的地位,对于所有跟自己不一致利益的都用运动式思维对待,那么放在研究探索上面的精力少了,维持权力地位的心思就必须多出来保障自己的权益,那么最后演变成为一个维持稳定大于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探索,那么走山寨路线成为最稳妥的形式,创造发明就让位于维持权力地位的努力了。

不保护好个人的权益,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中所有人最终都有可能受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08: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henry2000888于2013-08-21 02:01发表的 :



我有点小看法,请大家指正:

.......
所谓的学界土围子,从招生、留校(研究所)、课题评审、职称评审等关节环节入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11: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人折腾出来的事情,翻来翻去的折腾,美其名曰改革。正事倒没人去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21: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其言,观其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5 1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整的很好,就听他们瞎忽悠吧,研究院口子职称、待遇和职务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大,钞票的主要来源还是研究,都是奔着大蛋糕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8: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golden21c于2013-08-21 08:51发表的 :

所谓的学界土围子,从招生、留校(研究所)、课题评审、职称评审等关节环节入手

学生留校,明规则是要优秀的,潜规则是学生家庭是要背景的,再不济是要时刻吹捧本校的。外校得学生,时不时拿以前的学校比,大家都没面子。 故而有种现象,越是好的大学,好的研究所,越不会要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即便在国外渡过一层什么的。

课题评审,圈子外的人,要少考虑一些;经费给谁,什么来头,谁的学生,和发表的成果一样重要。
职称评审,同课题评审。

如果本校的学生不能留校,那8是自己挖自己学校的墙角,不会有人去如此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1 22: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来,先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14:09 , Processed in 0.37458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