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42|回复: 23

[【时事表】] 中央将选百名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给予经费等特殊支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0 17: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10月30日 03:09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盛若蔚

这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

这是一个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并行的人才计划。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

“万人计划”一开始便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万人计划”。目前,首批人选已确定。那么,这些人选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项计划。

一项高端人才计划

厘清“万人计划”的来头,还要从“千人计划”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两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千人计划”时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

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

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特殊支持包括:

——经费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

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同时支持他们组建创新团队。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供支持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并赋予相应自主支配权。

——服务支持。根据需要,贡献突出的还可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联系服务。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设立‘教学名师’支持类别,在于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归课堂,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树立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导向。青年拔尖人才正处于创新高峰期,活力最强,也最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从2012年9月起,各有关部门按照边设计、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才评选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面向社会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到下一步打算,该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协同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来。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030/10964037_0.shtml


点评:

国家现在是抓住重点准备集中扶持诺贝尔奖的潜在项目人员,这是一个好事,但是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第一:能否允许企业投资,比如整合几个方向的资源包(课题,项目负责人,项目产业化可行性研究等等),允许企业过来组织类似投标一样做一个基金资金支持,比如可以定点定向也可以随机投资,按照企业捐助慈善一样享受税收减免待遇,这样可以加快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也可以让企业在这样风险投资中间获得必要的税负减免,这样企业和项目都是双赢。

第二:能否允许在校生也参加,做一个外围支援的奖励和提拔的计划,比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有跟踪海外进展等等配套外围的活动引进在校生有兴趣的一群共同奖励,在校生虽然研究功力不足够但是他们有热情没有思维框框束缚,这样外围计划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也能促进我们潜在人员的外围保障计划的更合理完善。

第三:能否做足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功课,前几年宁波也提出过类似的掐尖的吸引全球人才的计划,到今天似乎媒体上面偃旗息鼓不见新的成果报道了,那么可否随之也组织几个团队按照不同方向专业对所有投资项目人员做个跟踪和事后评估的总结工作,经验全国推广,教训全国普及通知,加快改善的进度,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教训更加宝贵,因为痛所以知道必须解决,也可以把这些跟踪的成果应用到高校基础教育中间去,让在校生也模拟学习这样改善的提高的过程,为后续梯队培养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0 21: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选人的人,自己有什么能力去识别这些所谓人才的未来? 真要有着能力,或者有可能做到,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就要被颠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11: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诺贝尔量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6: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ereree于2013-10-30 21:56发表的 :
这些选人的人,自己有什么能力去识别这些所谓人才的未来? 真要有着能力,或者有可能做到,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就要被颠覆了。

这些人有能力决定资金落脚处,或许还有资金的监督权限,这又是一个绝好的寻租和抬价博弈的时机,所以我绝对相信这些钱能用的恰如其分,一个子都不会多出来,至于美国大学教育体系,那还摆在那里,无论如何十年内不会有真正挑战者出来分美国这些学校的蛋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04: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获得诺奖是迟早的事,毕竟还是有学人埋头做研究的。至于政府鼓励,当然是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2: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暴发户总是有个心态,以为自己读几本书或者有个书房里面放上一书架书,或者逢人就说点孔孟之类的,就是个有文化的或者有修养了。同时,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戴个眼镜的以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是个教师就以为自己是书香门第。殊不知,文化和思想是积累的过程,同时还要有兴趣,追求,思想,也要有土壤的。如果科学是通过有计划的钱和人堆出来的,那世界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太容易产生了吧。天才要有天才的土壤,一个以功利为主的知识群体,一个缺乏独立精神的知识精英,要产生什么科学家和思想家,那是难上加难。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独立思想家,也免不了为自己的偏见所左右,何况是一群不是以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以某种名义为目的的学者去追求科学呢。科学和思想不是计划和金钱能堆出来的,而是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小的教育培养一群依自己的兴趣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随便读一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从小起步到逐步走向科学之类的,就可以明白。这个社会太功利了,太急功近利了。政府要面子,知识分子也要个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时不时的想把自己的荷包鼓起来,于是就用有了以各种名义来进行一些计划,好像自己不做点事就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专家,科学家,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尊重知识一样。与其花费心机的去追求什么诺贝尔奖之类,不如安心地从基础做起吧。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能让孩子们以兴趣而求知,依兴趣而自然发展,什么时候,我们能培养起孩子怀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自主的精神,独立的人格,那么不用什么计划之类的,我们自然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了。如果教育不独立,知识分子不独立,没有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怀疑精神,那么一切计划都是虚假的。罗素说,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本能,教育就是扼杀这些本能。在我们的教育尤其如此,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中,即便真能用政府支持,用计划和金钱堆出个诺贝尔奖来,也不能改变我们科学和思想的落后无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1 1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诺奖提名和得奖大致有这样一个标准:
理论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并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支持自然好,
为防拔苗助长
培养良好的科学氛围也很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3: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钱应该用在年轻人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16: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吴茗于2013-11-09 12:37发表的 :
暴发户总是有个心态,以为自己读几本书或者有个书房里面放上一书架书,或者逢人就说点孔孟之类的,就是个有文化的或者有修养了。同时,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戴个眼镜的以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是个教师就以为自己是书香门第。殊不知,文化和思想是积累的过程,同时还要有兴趣,追求,思想,也要有土壤的。如果科学是通过有计划的钱和人堆出来的,那世界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太容易产生了吧。天才要有天才的土壤,一个以功利为主的知识群体,一个缺乏独立精神的知识精英,要产生什么科学家和思想家,那是难上加难。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独立思想家,也免不了为自己的偏见所左右,何况是一群不是以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以某种名义为目的的学者去追求科学呢。科学和思想不是计划和金钱能堆出来的,而是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小的教育培养一群依自己的兴趣而发展起来的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随便读一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从小起步到逐步走向科学之类的,就可以明白。这个社会太功利了,太急功近利了。政府要面子,知识分子也要个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时不时的想把自己的荷包鼓起来,于是就用有了以各种名义来进行一些计划,好像自己不做点事就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专家,科学家,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尊重知识一样。与其花费心机的去追求什么诺贝尔奖之类,不如安心地从基础做起吧。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能让孩子们以兴趣而求知,依兴趣而自然发展,什么时候,我们能培养起孩子怀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自主的精神,独立的人格,那么不用什么计划之类的,我们自然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了。如果教育不独立,知识分子不独立,没有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怀疑精神,那么一切计划都是虚假的。罗素说,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本能,教育就是扼杀这些本能。在我们的教育尤其如此,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中,即便真能用政府支持,用计划和金钱堆出个诺贝尔奖来,也不能改变我们科学和思想的落后无能。

高度赞成!别太急功近利了,慢慢来,坚定改,从基础教育做起。人才总会长出来的。人才不是钱财砸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3 16: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什么事情都喜欢一窝蜂搞运动,这样能搞出诺贝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7 13: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场亩产过万金的运动,无知、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7 14: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lsg003于2013-11-13 16:48发表的 :


高度赞成!别太急功近利了,慢慢来,坚定改,从基础教育做起。人才总会长出来的。人才不是钱财砸出来的。
这个我比较赞同,中午看了篇文章:

为什么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

我感觉分析的很到位。引用一下:
我最近看见有讨论说国外数学教育强调逻辑,而我们强调计算,但我自己反思自己:自己都无法理解数学逻辑,怎么教育孩子?于是要了美国同学上3年级的孩子的数学教材来看,印象是:美国孩子的数学一点儿都不简单!(抱歉不能提供实际的素材佐证,因为他们教材有版权,我也是登陆他们的网校看的,也承诺过不能扩散。另外,也需要说明,他们的数学教材也是自己学校编的,只能代表他们学校,不能代表全美国。)

先说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美国孩子的数学简单。同学儿子上3年级,以我们的眼光粗粗来看,他们学的是:
1)10以内的加减法
2)1000以内数字的读写
这是什么级别?我女儿学校中班就已经教这个了 !

但我看了3个小时的教材,越看越汗。他们教的我们没教的:
1)同样从1数到10再11,我们是单纯的数,数到10,100,1000;但他们数到11后,开始讲进位、十进制,开始引入二进制、五进制等;
2,讲10以内的数字,区分数字的用途,同样是数字3,可以是3个房间,第3间房,房间长3米,他们有什么不同?
3,在数字的用途一节后需要写paper:我们说华盛顿有人口3,454,456(数字是我随便编的),这个数字是精确的嘛?还是估算的?为什么?怎么证明?
4,有一些逻辑题目,类似于“教授的隔壁是医生 医生喜欢蓝色”这种问题,我们孩子是从小作为智力题目来做的,他们则介绍了只需要用到1-10这几个数字的表格,介绍如何将这些条件填入表格,最后如何出答案。
5,其实还有更多....但我对自己非常失望的是,我这个大学本科毕业学过高等数学的人也没看懂他试图解释什么数学思维,但肯定是有的放矢。

总体感觉这个的教材:1)强调数学的基本概念;2)强调逻辑思维;而同样是逻辑问题,我们一直教的是用脑子解决,而他们用工具解决。3)细致。尤其最后一点儿,我们长大后,看老外的文档,事无巨细,是不是特别佩服?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耐心看下去,写出来呢?我想,这就是原因,我们都没有耐心为孩子细致的解剖这个世界,孩子长大后怎么能细心?

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536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08: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人才,那人才,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真人才。
  那些真正潜心学问造诣非凡独有见树的未来诺贝尔奖冲刺者,在急功近利浮澡的环境下能够成才?虽然古代有伯乐识千里马之故事。希望现代这样的故事不是遥远的演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这些人才以更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是一件好事。但是,千万不要逼迫他们。诺贝尔不是靠逼迫就可以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诺贝尔速成押宝啊。诺贝尔获奖者大多数是先做出学术成就,慢慢等到学术界承认其价值,或者应用得到普及(比如核磁共振),这期间需要有几十年的积累,不是说用经费一朝就能堆出来的。诺贝尔奖有句玩笑,你得活得久到能等到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长期活动,需要深厚的学术积淀才能达成。还有,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人才是怎么筛选出来的呢?要是真有识别筛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方法,教育就变得简单多了。在我看来人才是靠培养的,不是靠筛选出来的,调整教育政策,舍弃急功近利才是王道。可这做法恰恰就是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等哪天我们能静下心来,追溯教育的本源,不再片面追求诺贝尔、菲尔兹这种光鲜虚荣的教育目标,把教育重心回到开发孩子的兴趣、启迪人类的心智、探索宇宙的真理时,诺贝尔反而会不期而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3: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情可不是靠层层加码、指标分解能压出来的。
赞同楼上几位朋友的说法,本是水到渠成、楴落瓜熟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1 2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是拔苗助长,科学不是催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0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国谁能像诺贝尔一样,建立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当然盈利也很丰厚,那他也可以搞一个类似诺贝尔一样的奖项。搞得高尚一点,按照每个人的成就遴选获奖者;也可以搞得土豪一点,这个奖爱给谁就是谁。 两种方式,放到世界发展中的大潮中看看,到底哪种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诺贝尔奖成为一部分人的梦想,无可厚非;但要全社会都为之动容解囊,值得深思。搞得更有战略眼光一点,与其去领奖,不如去创立一个奖让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为之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14: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欲速则不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15: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批潜在的学界特权阶层即将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5 14:00 , Processed in 0.42698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