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7|回复: 6

[【书香茶座】] 会英语的人口比例可以作为教育程度的指标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8 23: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欧洲的时候,我形成了一个印象,就是我觉得会说英语的人在人口中的百分比是与教育程度正相关的。比如公认教育比较好的德国和瑞典,会英语的人目视都在80%以上。还有芬兰和挪威也是差不多。相反,意大利则只有30%左右,教育程度相对比较。

这个观察,我在工作中也得到了验证。比如相同的专业,我在瑞典的同事们的学历平均在硕士以上,意大利的同事们的平均学历则是大学。虽然工作岗位的性质对这个比较有影响,比如瑞典同事本来就在教育机构,但影响似乎不应该这么大。

法国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地方,因为大家都知道法国人出于自尊心对英语的抵触。但即使如此,法国人其实会说英语的比例还是超过意大利,这也和两国的教育程度相匹配。不过,我在巴黎遇到了一个奇葩酒店,酒店经理是真的不会说英语,这在旅游业这种英语是刚需的行业还是很奇怪的,在意大利也不可能。我当时是和经理沟通一个略微复杂的问题,一个比在意大利鞋店说服老板降价更复杂的问题,我的法语还不如意大利语。虽然加上比划和沟通技巧,我好歹还是勉强完成了沟通,但还是印象深刻。这也是我在世界各地的酒店第一次遇到不会说英语的经理。

但是这个规律在亚洲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甚至可以说这个规律不适用于亚洲。原因是亚洲有一些国家因为历史原因是有英语传统的,这样英语作为教育的指标显然就不太合适了。比如拿南亚的巴基斯坦和东亚的韩国来比较,巴基斯坦会英语的人比较多,韩国则比较少,但两个国家的教育程度则是韩国高巴基斯坦低。

不过,以上只是全社会粗分。如果按人群细分的话,英语传统的因素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过滤了。细分就不能以在大街上的人口quantity来计算,而是要用沟通的quality来分析。比如我在这些国家都讲过课,讲课的时候会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样就为quality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以巴基斯坦为例,大街上人均how are you。巴基斯坦的下层民众,和我聊天全部都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how are you,第二句话是what is your name。再多说他们就听不懂了。但听我课的则是中层,他们的英语很好,流利程度堪比东南亚但口音更轻,沟通很专业的问题也毫无问题。这说明细分起来,巴基斯坦下层和中层的教育程度两极分化。

韩国则是另一种情况。大街上的英语和教室里的英语差距小于巴基斯坦,说明韩国阶层之间教育程度差距较小,这个差距感觉上和中国是差不多的。另外,韩国人的英语口语也和中国人差不多,听说差的人也比较多,以致于韩方专门为我配了个专业的美女翻译,而巴基斯坦则没有这个待遇。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正式用语是分析教育程度的很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可以用来filter掉英语传统的某些影响。比如我第一次去泰国讲课的时候,泰方联络人用很流利的英语和我沟通,但他的语言里口头语比较多。当我用比较正式的语言时,他立马就结巴起来。后来在讲课中发现,这是普遍现象,那就可以借此来filter教育程度之外英语传统的影响。

当然,以上的一切都是聊天而已。如果要确认英语人口比例与教育程度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定量关系,这些生活中的观察显然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合适的量化模型和恰当的抽样调查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9 00: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也许可以把英语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比如北上广会英语的人应该比不太发达省份的人多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6-19 00:14
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也许可以把英语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比如北上广会英语的人应该比不太发达 ...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只不过在国内没机会在大街上说英语,所以没机会做这个测试。


我曾经在香港做过英语测试。因为始终没学会粤语,所以去香港的商场时,为了提高效率,就不得不说英语。有时候身边有大陆同胞用普通话和店员沟通,效率明显就比较低。

据我在香港的不完全观察,大小商店的英语是有不小差异的。小商店店员的日常口语还凑合,但碰到专业一点的词汇就不行了。比如有次是帮朋友买云台,在小店很难说清,在大店一说就明白了。而且大店的英语也更正式一些。符合Labov的理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9 11: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在学术会议上碰到过一个意大利人,滔滔不绝和我说了半天,我一句没听懂。然后我问他能不能说英语,他很严肃的回答:I'm speaking in English!
在韩国的时候,我和韩国人讨论过为什么大多数韩国人的英语发音有问题。韩国国内有一种说法是韩国人的舌头长得不对,所以很流行在小孩子的舌下动刀,据说可以让小孩子的舌头更灵活,也算是一项医美服务。不过我个人认为是因为韩语中缺乏某些辅音,所以韩国人祖祖辈辈就从来没有发过这些音。例如说Java,韩国人就念成chaba,fashion就念pashion,因为韩语字母表中就没有j、f这样的音。不过努力一下其实不做手术也能发出来,我的几个韩国同事的英语就很不错,尤其是留美的那两个,比我的还好。
日本人也有类似的问题,我第一次听日本人说computer的时候,就发现后面那个儿化音他们就发不出来,会变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3-6-19 16:12 编辑
strnghrs 发表于 2023-6-19 11:40
曾经在学术会议上碰到过一个意大利人,滔滔不绝和我说了半天,我一句没听懂。然后我问他能不能说英语,他很 ...

还真没研究过不同母语对学英语语音的影响。印象中起码北京话学美音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问题反而是儿化音的泛滥。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th。听说都是。

发音有问题不靠练习而是靠手术刀解决的,这个也没听说过。我知道的是钢琴领域,以前手指学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欧洲尤其是美国流行的手指手术。为了学琴而做手术早就被批判了,为了学英语而做手术不知道如何。

意大利人的英语,我印象中总体还是不错的。老马兄碰上的可能是个案。我印象中的意大利人,要么不会说英语,会说的就还不错,而且大部分是美音。意大利人说英语最有特色的就是ing一定发出g。《罗马假日》里这个也特别明显。不过说的好一点的基本都克服了这个问题。

法国人的英语发音,大部分其实也没有英语教学节目里讽刺的那么夸张,包括那个最有特色的小舌r。尤其是女性。我碰到过几个法国美女,发音都非常标准地道。

女性更重视发音,这个应该是中外皆然。北京有很多外地女孩子,说起北京话来也都力求地道,但这样一旦有bug也非常明显。

韩语是买了磁带却一点没学。粤语都好歹学了半盘。一直希望有人能指点指点。那次碰到那个美女翻译本来是有机会请教的,但意乱情迷之下就给忘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9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rnghrs 于 2023-6-19 22:54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3-6-19 16:03
还真没研究过不同母语对学英语语音的影响。印象中起码北京话学美音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问题反而是儿化音 ...

韩国医美手术泛滥,剪舌头也没啥奇怪的,百度“韩国人学英语剪舌头”就可以看到一些国内的报导,比如这个:
为了说好英语,韩国人割错了舌头 - 知乎 (zhihu.com)

韩语是标准的拼音文字,背下字母表以后,看到文字就能念。我学书面韩语的心得是:先发音,然后按照发音猜中文意思,猜不到就按英文猜,一大半就搞定了。

法国人的英语确实不错,我觉得原因是法语太复杂了,所以法国人学英语属于降维打击。我和法国同事学标致汽车的法语发音,学了半天都没有发准了。

母语对外语的影响还有两例:中国人学德语和俄语。德语大部分字母发音和汉语拼音差不多,但有几个音的舌头动得比较厉害,我当年学的时候就很痛苦,老师要求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在喉咙处多呼噜呼噜几口水,体验一下感觉。俄语的弹舌音我听东北同学弹了几下,然后就直接放弃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strnghrs 发表于 2023-6-19 21:19
韩国医美手术泛滥,剪舌头也没啥奇怪的,百度“韩国人学英语剪舌头”就可以看到一些国内的报导,比如这个 ...

1)剪舌头学英语这事儿真是长知识了。


2)韩语的学习多谢指教了。感觉和日语有点像。当然日语我也没学会。

3)法语的语法我觉得倒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拼音不规则。不像意大利语,看着字母读99%正确。语言教学里有几个语言-思维实验就是用意大利语进行的,就是因为意大利语拼读太规矩了。英语里那些拼写不规则的单词,很多也是来源于法语。而法语的不规则,则是部分来源于它与周边民族历史上复杂的交流。

4)法语发音我倒是还可以,法国人说我的发音很标准。这可能也是我学外语的特点,不管学啥都先把发音搞好。但也有失败的,比如瑞典语。

5)德语、俄语的发音难点应该就是小舌大舌颤音。法语其实也是小舌颤音,但比德语更弱一点。意大利语是大舌,但也比俄语弱一点。我觉得大小舌其实都不难练,但的确有人就是发不出来。甚至有专业的意大利语翻译也不会发颤音,我经常夸张地用颤音气她们。其实不会发颤音并不影响沟通。甚至意大利人自己也有不会发颤音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23:26 , Processed in 0.38170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