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0|回复: 0

[【学术茶座】] 中国古代的天下和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1 10: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天下”和“国家”是两个既有交集但又不同的概念。当然,在原始思维里是没有逻辑学里的“概念”的。所以严格说是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一般翻译为“集体表象”。这里姑且说“概念”。

“天下”就是“天”的“下”,就是一个原始的地理空间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也是地理概念。

“国家”则是“国”和“家”的合称,是一个文化概念。“国”是国君他们家圈的地,“家”是卿大夫他们家圈的地。秦之后,作为贵族的一级的卿大夫不再存在(大臣变成了皇帝他们家的奴才),所以“国”和“家”合并为“国家”。“国家”就是皇帝他们家霸占的那部分“天下”。

所以,“天下”是自然地理,“国家”是人文地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地”和“地盘”的区别。

那么,“国家”也就是皇帝他们家的地盘有多大呢?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现代思维。在古人的思维里,“国家”所占地盘的大小,也就是类似“领土”和“国界”这样的概念,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最开始的时候,“天下”全是“王”他们家的。《诗经》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王土是无边无沿的。

后来,古人发现,“王”他们家的周边,也就是“天下”的周边,还有一些地方被“夷狄”所占,所以有了“华夷之辩”。但这些地盘只是被夷狄所占,所有权还是“王”的,夷狄顶多只有使用权,而且“王”如果愿意还可以随时收回这个使用权,也就是把这些地盘也霸占到自己手里。

再后来,“王”下边的人发现自己这一伙有时候可能还打不过夷狄,比如西周被夷狄打到了东周,这才终于不得不半推半就地被迫承认了夷狄对其地盘的所有权。这样才有了并非无边无沿的国土概念。但是这个承认只是暂时被迫,有些人骨子里还是有无边无沿的“王土”概念的,一旦物力财力允许他们还是想收复失地的,就像后晋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有些人时刻梦想收回一样。

所以“国家”的边界是弹性的。只要财力允许,皇帝他们家就试图扩大边界。古人并不认为这是侵略,而是认为这是开疆拓土。侵略在古人看来只是夷狄的挑衅,是一个只能用于夷狄的概念,也就是夷狄的开疆拓土。

除了财力,限制古人统治范围的还有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受限于统治手段。先秦的统治手段是封建制度,也就是“王”没法直接统治“天下”,所以要把“天下”分封了诸侯;诸侯也没法直接分给他的“国”,所以再把“国”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到“家”以后,就不再往下分了,因为这个管理幅度他可以掌控了。秦以后,统治手段增强了,皇帝直接统治“国家”。

虽然皇帝的统治手段强大到可以直接统治“国家”,但是这也就到头了。即使皇帝后来发现他们家的“国家”外边还有夷狄,夷狄的外边还有更多的夷狄,他也没法把那些地方全变成他们家“国家”的一部分,这才被迫在实际上承认了他们家的“国家”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但这种承认同样是被迫的,有野心的皇帝还是想开疆拓土扩大“国家”的范围的。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从来就没有消失,一直到清朝都还是皇帝以及他们家的奴才们的信仰。

最后总结一下:“天下”是古人能认知到的一个地理范围,“国家”是古人对“天下”的一个文化态度。“天下”和“国家”在古人的初心里是同一的,也就是“国家”应该占有全“天下”,但是后来不得不接受了“国家”只是“天下”一部分的事实。不过,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在接受事实之后,古人也一直持有“天下”和“国家”同一的信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15:04 , Processed in 0.28495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