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peacewyj@126

[【辩证轩】] 诚邀各位前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摆脱束缚、主动创新、重现活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7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1楼zhong688于2008-01-07 18:54发表的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的课堂,对于我来说,喜欢能让人深深沉浸于课文的魅力的课。.......


叶先生的课堂的确让人向往。但我们讨论的毕竟是中小学的课堂,您认为应该如何贯彻基础性的内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7 21: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兄这一问提得极好,大学的文学课和中小学的语文课之间确实有不少差别,我刚粗粗想了几点。
一是大学的文学课侧重于作品解析与欣赏,而基础性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中学的语文课则包括了语言和文学两方面,基础性知识的落实,如字词句的讲解,仍是重要的一环。
二是大学的文学课所选课文侧重于文学作品,较少涉及到实用性文体,如说明文、公文等,是归入写作课程。
三是大学文学课课文篇目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显然与中学不同。
四是由于年龄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智力上的差异,由此大学与中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会有所差异。
五是就我个人而言,所教的师范类本科学生,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我们也会往往发些九斤老太之叹。
这五点中,我想前面两点与兄所问关系较为密切。而我既对中学教学所知极少,自然无法也不敢谈什么如何贯彻的问题。
但从一个实习生指导师的角度来说,我也非常迫切地需要和兄等交流各自的想法,尤其是从兄等处学习经验。只不过我不大想从过于宏观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可能是过于实用了,更想了解如何踏实地去解析某一篇课文或某一类文体。
我先说下一些粗浅的想法吧。
一是加强交流。这首先是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其次是大学各门课程教师间的交流,因为中学语文起码已涵盖了大学中的文学、语言、写作三大块,而大学文学专业又包括了古代、现代、当代、外国,语言又包括了语言学概论、古代、现代等。所以加强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交流呢?我觉得园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有很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各取所需补己之短。但在交流方式上,我以为最好不要流于空泛甚或是发牢骚,而是踏实地去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某个个案、比如说一篇课文的分析,大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也可以就自己所不明晰或不擅长的地方发问,互相切磋琢磨,脚踏实地地共同进步,这不是很好吗?比如说我记得学术交流版块上有个《捕蛇者说》的帖子,这篇文章以前是选入中学课本的,如果现在还是的话,移到教学相长上也未免不可。
二是我想说下关于字词落实的想法。就我所听过课来说,多是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板书生字词或是多媒体展示,然后学生正音释词等。就基础性知识落实的角度来说,我想这是必须的。但理解了词义,并不等于理解了这个词在特定的课文中的所呈现出的特有的魅力,或其所发挥的特有的左右。同样,学生知道了某个句子的结构,也不等于理解作者使用这一结构的特定的用心。这就是说,基础性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在课文、特别是文学性课文解析中,如何将基础性知识转换为文学性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更为重要。那么,如何真正在一篇特定的课文中来落实这些字词呢?我想一是上下文语境,在一篇课文中,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系统中的一分子,因此必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此系统中其它因子相互连贯呼应,以服务于能说明此系统之所以为此系统的主旨。如“纤纤出素手”中的“出”字,如就字面意而言,不过是伸出来的意思。但由此前之“青青”草、“郁郁”柳与“盈盈”女的对应,以及“河畔”、“园中”与“楼上”的方位对应,我们可知道这首诗中实际上有两重空间,一个是充满生机的、美丽的草和柳的空间,那是自由蓬勃的世界,一个是同样充满生机的、美丽的女子的空间,那却是压抑阴暗窒息的空间。而由此后之“空床难独守”,我们可知这女子做了决然的反抗。由此上下语境的疏通,“出”之文学义亦由此而呈现,从楼里伸向楼外,从压抑伸向自由,这恰是这女子内心心境的显现!第二种语境我想是文化传统的语境,对于一些字词来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前述的“楼”字,只有知道闺怨文学中的楼意象,才能发掘出它所包含的压抑阴暗窒息的义素,如果只是解释为多层的房子的话,对理解诗歌又有何作用呢?再如“结庐在人境”中的“结庐”,如果只是解释为“建造房子”,有何用处呢?这句诗意义的呈现必须在知道“结庐”的传统义的基础上,“结庐”即隐居,如王隐《晋书》:“郭文,字文举,河内人,隐居不仕。常居临安及吴兴余杭,依山结庐,临清涧,植谷种麻,以供衣食。”范晔《后汉书》:“李恂,……步归乡里,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也。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而隐居则为出世,但陶却说“在人境”,出世又何以在世呢?诗歌首句便形成语意矛盾,而此种矛盾恰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所在,亦是“心远”主题的先导所在。第三是还原生活语境,一个词,当我们在某种生活语境中使用时,总是活泼泼的,充满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是熟焉而不察而已。但当我们把它放在课文的框架中时,却往往抽离了它的真实的生活语境,在冰冷的技术切割中成了一条死蛇。如“行行重行行”中的“重”字,不过是又、还的意思,有何好讲之处?于是轻轻放过。但我们可将其放入某生活语境中,如一学生考试作弊被抓,我找他谈话,我说:“你明天考试要注意了,再作弊被抓,就要被退学了。”结果他第二天还是作弊被抓,我此时极怒,说:“我叫你不要偷看,你又偷看,你还偷看!”大家注意,当我说这个又、还时,包含了我的当下的心理状态:我希望你不要作弊了,结果你让我失望了——由希望而至于失望。明白此意,“行行重行行”之诗意由此体悟,诗人以四个“行”字与后文之“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相互呼应,构成全诗之抒情背景,由此背景,我们可感知女子内心之痛苦,因为全诗由两种空间构成,一是现实的渐行渐远以趋于无穷大之距离的空间,一是心理的渐行渐近以趋于无穷小之距离的空间,而人生之痛苦就是由欲望与现实之差距而造成,差距越大,痛苦即欲大。所以对此女子而言,她的人生痛苦便是无穷大除以无穷小,亦即是无穷无尽之痛苦。而此痛苦之解决惟有一途,即距离之消失,而诗中之“重”字,正显示了女子的此种希望,及此种希望的破灭,希望次次萌生,而又次次破灭,失望多了,便成绝望。而由希望而失望而绝望,恰为此诗的抒情线索,以下诸句,均与此“重”字呼应。则此“重”字,正为全诗之枢纽所在。
拉杂写了一些,不早了,还要整理明日课的教案,就先到此吧,很希望听听大家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06: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3楼zhong688于2008-01-07 21:59发表的 :
fenglong88兄这一问提得极好,大学的文学课和中小学的语文课之间确实有不少差别,我刚粗粗想了几点。
一是大学的文学课侧重于作品解析与欣赏,而基础性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中学的语文课则包括了语言和文学两方面,基础性知识的落实,如字词句的讲解,仍是重要的一环。
二是大学的文学课所选课文侧重于文学作品,较少涉及到实用性文体,如说明文、公文等,是归入写作课程。
三是大学文学课课文篇目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显然与中学不同。
四是由于年龄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智力上的差异,由此大学与中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会有所差异。
.......


谢谢zhong兄的意见。中学与大学之间科目设置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中学的选修课如果贯彻好,当是一种纽带。

下面是去年参见网上研修时的一点感悟。



建立连贯的选修课程是一种双赢

现在有的学校试上高中语文选修课,采用的方式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差不多的路子。我个人认为这种路子值得鼓励和尝试。因为如果我们过于强调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别而主张使用不同的课程,那么我们未免有点一厢情愿、低估了学生的能力。高中的学生实际上已经具备很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深入研究一项内容而且并不比任何成人逊色。我们开设选修课其实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开阔眼界、发现自我的机会,如果高中的选修课程不能呈现出与学生人生发展的相关性,那么这门课程就毫无意义。
把大学的选修课程引入中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完成必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中生认识自我,选择人生道路。前者是在学习上的准备,现在的高中课程和大学的课程严重脱节,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需要重新适应新的课程,而每门课程的开始时间有限,所以必然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而在高中以一种框架相同,要求较低的思路开设大学里的一些内容,无疑可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研究形式上和学习方法上有所储备,做好这样的铺垫,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大学中的要求和节奏,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造。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就在很多公立高中设立了预科选修,就是为了直接选拔和为大学输送人才的。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在回忆他的中学生活时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北平大学附属高中:
  教材各年级不同,由授课老师指定。数学、物理、化学。西洋史用的是外文教材。
  除了正式课程外,还可选修第二外语德文、法文、日文。俄文四种。第一年有个俄文班,以俄文为第一外语,英文为第二外语。第二年,俄文班取消,俄文改为第二外语。
  还有一些选修课,有音乐(钢琴组、提琴组),有美术,有油画组、国画组。
  有英文选读课,另外请老师授课。
  高中不分文理科,集中在文化基础训练。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高中选修课程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上时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再来说说第二个方面,高中的学生虽然据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在自我的人生规划还缺乏自我认识和远见。每到高考填报志愿学生往往非常烦恼,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进入大学后又有很多学生发现自己不适合所学的专业,怎么办,一部分学生选择转系,另一部分学生只能无奈地面对自己错误的选择,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与大学的一些课程引入高中,学生在接触了这些课程后,喜欢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知道自己不擅长的也可以作出相应的选择,也一样能获得一些专门的知识,这样也可以解决以前文理分科所带来的“文不涉理,理不关文”的弊端。这样一来无疑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更远的人生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来说,上面提到的内容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所以先更需要很多像zhong兄这样关心中学语文发展的大学教师投入到语文的建设和研究中来。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大学教授关心,但由于不明确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只在局部动手术,未能形成大影响。钱理群先生只重教,孙绍振先生只重解,徐江先生只重批,这里面只有王荣生先生注重建设,但其也只在西方理论和局部分析上占优势。

总的来说,语文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可以说路途多舛,迷津众多。

我个人觉得,在大学中,教学法的学习是重要的,怎样让学子们在实习中掌握更多的、更实际的方法是最实际的训练。如果能在大学中完成模仿的工作,在实习中也就不会受到太多现实的束缚了。

很喜欢zhong兄后面的作品分析。期望多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兄认为:“现在有的学校试上高中语文选修课,采用的方式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差不多的路子。我个人认为这种路子值得鼓励和尝试。”
fenglong88兄的话说得不是很清楚,我有些疑问。
其一,我不清楚高中语文选修课包括哪些,如果说和大学中文系差不多,那么就我所在中文系所开设的选修来说,恐怕是不适宜的,毕竟高中生的还未到能听这类专业选修课的水平,在基础尚未打好的前提下,开选修课有何意义?fenglong88兄说:“如果我们把与大学的一些课程引入高中,学生在接触了这些课程后,喜欢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知道自己不擅长的也可以作出相应的选择。”按这种说法,我只怕学生大多是要不喜欢了,因为听不懂的东西为何要喜欢呢?呵呵,那我真怕学生不选择读中文,那我辈岂不要活活饿死?
其二,自然,降低难度后可以适合高中生,这大约类似我们的公选课。谁来开?当然是语文老师来开。但问题是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连语文课都上不好,开选修课有意义吗?当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课上得很好,学生很喜欢, 那确实应该开选修。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根本问题还不在于开不开选修,而在于教师自身。
前天在上选修课时,因为刚和fenglong88兄讨论过中学教学问题,(讨论这个词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我确实所知甚少,只能说发些感想罢。)而这个班又是刚实习回来,所以兴之所至,做了个试验。还未整理,赶着出去,等回来整理出来后再向fenglong88兄请教。大致是在提到“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时,我想起这首诗是选入中学课本的,所以就请学生为这首诗设计个导入。我的设计是:终于有一天,上帝被牛郎感动了,于是对牛郎说:"牛郎,我可以满足你一个心愿."我问学生:"牛郎会怎样回答?"
不好意思,来不及了,先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7: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5楼zhong688于2008-01-12 17:38发表的 :
fenglong88兄认为:“现在有的学校试上高中语文选修课,采用的方式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差不多的路子。我个人认为这种路子值得鼓励和尝试。”
fenglong88兄的话说得不是很清楚,我有些疑问。

其一,我不清楚高中语文选修课包括哪些,如果说和大学中文系差不多,那么就我所在中文系所开设的选修来说,恐怕是不适宜的,毕竟高中生的还未到能听这类专业选修课的水平,在基础尚未打好的前提下,开选修课有何意义?fenglong88兄说:“如果我们把与大学的一些课程引入高中,学生在接触了这些课程后,喜欢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知道自己不擅长的也可以作出相应的选择。”按这种说法,我只怕学生大多是要不喜欢了,因为听不懂的东西为何要喜欢呢?呵呵,那我真怕学生不选择读中文,那我辈岂不要活活饿死?


这是我表述上的问题应该是“如果我们把与大学的一些相同的课程引入高中”,因为只是假想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针对一些选修课程而言的,比如修辞类的其实和语言学靠近,阅读类的和文学欣赏近似。即便是学生不喜欢,到最后由于课程限制等原因,也要选的。在这里只考虑了有利于学生,没有考虑到大学教师的饭碗问题。:)

其二,自然,降低难度后可以适合高中生,这大约类似我们的公选课。谁来开?当然是语文老师来开。但问题是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连语文课都上不好,开选修课有意义吗?当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课上得很好,学生很喜欢, 那确实应该开选修。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根本问题还不在于开不开选修,而在于教师自身。
前天在上选修课时,因为刚和fenglong88兄讨论过中学教学问题,(讨论这个词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我确实所知甚少,只能说发些感想罢。)而这个班又是刚实习回来,所以兴之所至,做了个试验。还未整理,赶着出去,等回来整理出来后再向fenglong88兄请教。大致是在提到“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时,我想起这首诗是选入中学课本的,所以就请学生为这首诗设计个导入。我的设计是:终于有一天,上帝被牛郎感动了,于是对牛郎说:"牛郎,我可以满足你一个心愿."我问学生:"牛郎会怎样回答?"
.......


教师自身的素质很重要。但仅依赖教师的素质,而没有课程的支持也是很难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标的 。

期待zhong688兄的整理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21: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外行,对教学了解不多,可是我上过中学语文课,还是想发表一点点看法。
我记得本论坛前几天有个帖子讨论应不应该在大学开设语文课,我当时极力支持。实际在我们这些门外汉看来,别管什么教学都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能引发师生的共鸣。
当然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仔细发掘以下所教学的内容里有什么学生感兴趣的,然后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是次要的,关键看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教学,我至今仍然感激几位至今记忆犹新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4: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急着出去,所以对高中开选修课问题也没多想。确实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对这个问题很难有谈论的资格。我想应该把语境设置为提出个人的疑问和不清楚的地方、请诸位解惑答疑较好。
看了兄的回贴后觉得确实有道理,不过还是有些弄不大清楚的地方。
一是兄说:“即便是学生不喜欢,到最后由于课程限制等原因,也要选的。”我想上选修课的前提应该是兴趣,学生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他们选呢?学生选了他们不喜欢的课,那对他们有什么利处?对这门课又有什么好处呢?
二是兄说:“但仅依赖教师的素质,而没有课程的支持也是很难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标的。”觉得很有道理,不过觉得兄说得太简洁,很想听一下你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
另外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如果要开选修的话,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能成为赶时髦。选修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而不在于什么学校的形象工程之类的。所以,一个教师要开选修,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前提是我有足够的能力开设这门课,能力包括知识储备和教学两方面。如果连正课都上不好,开选修岂不是搞笑。
二、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差使,不是为了评职称之类,也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展现我的水平之类。
另外说句题外话。我平时爱开玩笑,兴之所至也不分场合对象。以前没和兄交流过,想来兄不大知道。我想在以后的交流中,肯定还要拿兄开玩笑的,还请兄先做好心理准备。呵呵。
接下来言归正传,说下我前几天做的试验吧。
对象:刚实习回来的大四学生。
(一)请班长谈下对这首诗的感受。
(班长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好,因此他的理解大致能代表学生的整体水平。)
回答:“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问:“凄美体现在哪里?”
答:“可望而不可即。”
(我插了一句:“这肯定是某老师在上《蒹葭》的时候说的,他肯定是讲‘在水一方’时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为例。我听过他的课,上得很好。你们大一时候学的,到现在还有印象,这就是好课。”)
(二)问:“哪位同学在实习时开过公开课?”
答:“某某。”
“请这位同学给这首诗设计一个导入。”
(开公开课的同学是属于在实习过程中教学拔尖的,他的设计同样能代表学生的整体水平。)
答:“从牛郎织女故事引入,借助于多媒体、影音资料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还有哪位同学有别的想法?”
“……”
随便点了一个同学。
答:“老师,你都没给我们思考的时间,一下子哪想得出来。”
我答:“你们实习的时候是以一个多月备六节课,等你们当了教师是一个星期就要上十来节课,到时候还想仔细考虑?别做梦了。(我在课堂上也常和学生开玩笑,诸位看到这类话时别当真。)”
(三)阶段总结
“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在我意料之中,可见我蛮厉害。(记不清有没有开过这个玩笑,反正我上课时碰到这种机会往往会故作得意状来搞笑。)牛郎织女故事是讲这首诗时现成的导入材料,我想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至于方式嘛,大约有两种。一是第一人称的,如‘同学们,当我小的时候,躺在外婆的怀里,遥望美丽的星空,外婆开始给我讲故事……’(学生笑)二是第二人称的,‘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外婆有没有给你们讲故事啊?讲了哪些故事啊?哪位同学来说说啊?’然后学生逐一回答,直到勾引出牛郎织女四字为止。(学生笑成一片:‘什么勾引啊,太难听了。’)我在带实习时还会碰到另一种导入方式,这种是实习生常犯的毛病,就是煽情式。一开始就是‘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学生笑)接下来大约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煽情卖弄式,‘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有什么什么,汉乐府里有什么什么,唐诗里有什么什么……’二是煽情复习式,‘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哪位同学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这类的作品啊?’我觉得这类方式最好别用。因为要么你自己也没感觉,用一种平板的腔调来读抒情的句子,未免搞笑;要么你倒有感觉,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但问题是刚开始上课,学生哪有感觉啊,好嘛,整个一看马戏团猴子表演了。(学生笑)这其实反映了实习生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在写一个教案,而不是备一堂课。像这种导入,从教案上是看不出问题的,但一上课就不行了,其实同学一开始讲这段的时候,自己也马上感觉不对了,但没办法啊,都晾在讲台上了啊,跑不掉了,怎么办?只好继续嗲下去了。所以,教案是死的,是文字的,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教案的文字变成你自己的活泼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同学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在死背教案,学生们在下面一听就知道你是个生瓜蛋子。开始几分钟,碍于礼貌和对你的新鲜感,还能认真听课,过了几分钟之后呢?你往下面一看,只能看到一大片黑黑的头发了。所以,一定要记住,教案只是上课的一个思路,不是上课本身。”
(四)我的设计
“我也来设计个导入吧。我的导入是:‘终于有一天,上帝被牛郎感动了(学生插话:乱说,哪来的上帝啊。我答:那就玉皇大帝吧),他对牛郎说:‘牛郎,我要满足你的一个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牛郎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议论)
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感觉上是牛郎说要和织女在一起,不过看你的意思,好象不是这个答案。”
另一学生:“老师,你直接说了吧,我们猜不出来你想说什么。”
我回答:“牛郎说:‘上帝啊,让我死掉吧。’”
学生大笑:“没搞错吧,冷笑话啊。”“为什么啊?”
我回答:“没搞笑啊,你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痛不欲生,为什么要痛不欲生啊?”
接下来是我的解释,大致意思是:
其实,这首诗最为凄美之处在于永生的痛苦。一个一直在地狱中的人感受不到地狱的痛苦,地狱的痛苦其实在天堂中才能呈现。这就是说,身在地狱,而眼睛却仰望天堂,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作痛苦。对于牛郎来说,他的痛苦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时间上的每年一次的相会。(在后汉时期,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已经流传,参见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一夜的美好,换来的是三百六十四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我不如不要这一夜。二是空间上的可望而不可即,诗中把织女描写得越美,牛郎的痛苦就越深。当一种痛苦让人无法承受时,他情愿以死来换取精神的解脱。所以牛郎最为痛苦之处就在于他无法死去,他只能日复一复地去承担这份永恒的痛苦。(这部分在上课时讲得比较凌乱,因为一是因为我从没讲过这个作品,一时兴之所至,自己的思路没经过整理。二是中间穿插了其他的东西,比如生字词在什么时候落实比较好,显然应该结合在讲作品的过程中。再如什么时候可以复习以前的东西,在解释死别不如生别之痛,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的东西,等等。)
(五)总结
很显然,导入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实习生往往是从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角度来理解导入的作用,这是片面的看法。能否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前提在于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的程度。当你的理解不能超越他人,当你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没有深切的体验时,很难设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也很难设想你的导入能真正起到作用,因为“可望而不可即”作为一种答案来说,高中生都能说得出来,你没有超越他们的理解,凭什么他们要听你的课?你自己都感受不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凭什么要学生去感受,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类的?那么,你这堂课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生字词了。那么,怎么样去理解一个作品?没什么取巧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怎么样去深切地体验一个作品?也没什么办法,只有你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中所有美好事物的执著和爱恋。如果心都死了,还哪来的真情?自己的心是冷漠的,又如何去感受作品,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其次,一个好的导入,应该是贯穿整堂课的。一堂课应该有一个中心的问题,所有的设计都环绕着这一中心问题而进行,导入的设计也是如此。对于这首诗来说,我如果上这堂课,那么我就会把中心问题设为永生的痛苦,我必须让学生从一开始起就进入这种语境之中,所以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提问:“这个导入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
回答:“说出答案时。”
“是的,这很容易被看成是搞笑的答案,有可能使课堂失控,使得导入和下面的环节脱衔。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的问题布置为学生课后的思考。

试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因为事先没有设计,又一向没课后立刻总结的习惯,所以有些环节和细节已回想不起来了。里面有些东西可能上课时未必有讲到,因为人在回忆历史时总会掺进些理想化的情节。
这应该是一堂实习生指导课,不是中学的语文课。如何让实习生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我一直很感兴趣,但自己没教过中学,所以感觉也很困惑,很想听听兄等带实习生或新教师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4: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zhong688兄不必拘束,我也不是十分严肃的人。

对于兄的疑问,我就以蓝色字作答吧。
应该把语境设置为提出个人的疑问和不清楚的地方、请诸位解惑答疑较好。

看了兄的回贴后觉得确实有道理,不过还是有些弄不大清楚的地方。

一是兄说:“即便是学生不喜欢,到最后由于课程限制等原因,也要选的。”我想上选修课的前提应该是兴趣,学生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他们选呢?学生选了他们不喜欢的课,那对他们有什么利处?对这门课又有什么好处呢?

兴趣是促成选择的一个方面,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选修课一般有人数上的限制,超过了限制,即便是想选这门课的学生也就不能选了。但不选又拿不足学分,最后只有将就选一门。再有中学的选修课不管如何,最终还是要面临的高考这道坎。是不可能像大学那样完全开放的。这里面有最终毕业形式的差别。

二是兄说:“但仅依赖教师的素质,而没有课程的支持也是很难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标的。”觉得很有道理,不过觉得兄说得太简洁,很想听一下你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

对于选修课大学和中学应该接轨,但又有所不同,而且正如兄说的选修课,教师的素质是很关键的。在高中阶段,目前的教师素质还很达到自主设立选修课的水平,硬上马肯定不行,怎么解决这个最大的变数呢?这就需要有一定“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一种固定的课程设置。这是不得已的一种过度,但却是现实。

另外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如果要开选修的话,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能成为赶时髦。选修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而不在于什么学校的形象工程之类的。所以,一个教师要开选修,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前提是我有足够的能力开设这门课,能力包括知识储备和教学两方面。如果连正课都上不好,开选修岂不是搞笑。

二、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差使,不是为了评职称之类,也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展现我的水平之类。

这两点在下记下了。但目前的中学还没有这么大的自由度。“考试”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存在。这是涉及到中小学教师饭碗的呀。

另外说句题外话。我平时爱开玩笑,兴之所至也不分场合对象。以前没和兄交流过,想来兄不大知道。我想在以后的交流中,肯定还要拿兄开玩笑的,还请兄先做好心理准备。呵呵。

开玩笑也很好呀。“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正是教师本色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5: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阶段总结
“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在我意料之中,可见我蛮厉害。(记不清有没有开过这个玩笑,反正我上课时碰到这种机会往往会故作得意状来搞笑。)牛郎织女故事是讲这首诗时现成的导入材料,我想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至于方式嘛,大约有两种。一是第一人称的,如‘同学们,当我小的时候,躺在外婆的怀里,遥望美丽的星空,外婆开始给我讲故事……’(学生笑)二是第二人称的,‘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外婆有没有给你们讲故事啊?讲了哪些故事啊?哪位同学来说说啊?’然后学生逐一回答,直到勾引出牛郎织女四字为止。(学生笑成一片:‘什么勾引啊,太难听了。’)我在带实习时还会碰到另一种导入方式,这种是实习生常犯的毛病,就是煽情式。一开始就是‘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学生笑)接下来大约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煽情卖弄式,‘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有什么什么,汉乐府里有什么什么,唐诗里有什么什么……’二是煽情复习式,‘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啊,哪位同学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这类的作品啊?’我觉得这类方式最好别用。因为要么你自己也没感觉,用一种平板的腔调来读抒情的句子,未免搞笑;要么你倒有感觉,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但问题是刚开始上课,学生哪有感觉啊,好嘛,整个一看马戏团猴子表演了。(学生笑)这其实反映了实习生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在写一个教案,而不是备一堂课。像这种导入,从教案上是看不出问题的,但一上课就不行了,其实同学一开始讲这段的时候,自己也马上感觉不对了,但没办法啊,都晾在讲台上了啊,跑不掉了,怎么办?只好继续嗲下去了。所以,教案是死的,是文字的,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教案的文字变成你自己的活泼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同学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在死背教案,学生们在下面一听就知道你是个生瓜蛋子。开始几分钟,碍于礼貌和对你的新鲜感,还能认真听课,过了几分钟之后呢?你往下面一看,只能看到一大片黑黑的头发了。所以,一定要记住,教案只是上课的一个思路,不是上课本身。”

非常赞同兄加红的这部分文字。前面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是中学教学中常见的流弊。不过最近的课堂似乎少了,教师不自己干这些,都让位给多媒体了。但对于初登讲台的实习生来说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从不自然到自然,这一点是教师教不会的。

(四)我的设计
“我也来设计个导入吧。我的导入是:‘终于有一天,上帝被牛郎感动了(学生插话:乱说,哪来的上帝啊。我答:那就玉皇大帝吧),他对牛郎说:‘牛郎,我要满足你的一个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牛郎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议论)
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感觉上是牛郎说要和织女在一起,不过看你的意思,好象不是这个答案。”
另一学生:“老师,你直接说了吧,我们猜不出来你想说什么。”
我回答:“牛郎说:‘上帝啊,让我死掉吧。’”
学生大笑:“没搞错吧,冷笑话啊。”“为什么啊?”
我回答:“没搞笑啊,你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痛不欲生,为什么要痛不欲生啊?”
接下来是我的解释,大致意思是:
其实,这首诗最为凄美之处在于永生的痛苦。一个一直在地狱中的人感受不到地狱的痛苦,地狱的痛苦其实在天堂中才能呈现。这就是说,身在地狱,而眼睛却仰望天堂,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作痛苦。对于牛郎来说,他的痛苦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时间上的每年一次的相会。(在后汉时期,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已经流传,参见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一夜的美好,换来的是三百六十四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我不如不要这一夜。二是空间上的可望而不可即,诗中把织女描写得越美,牛郎的痛苦就越深。当一种痛苦让人无法承受时,他情愿以死来换取精神的解脱。所以牛郎最为痛苦之处就在于他无法死去,他只能日复一复地去承担这份永恒的痛苦。(这部分在上课时讲得比较凌乱,因为一是因为我从没讲过这个作品,一时兴之所至,自己的思路没经过整理。二是中间穿插了其他的东西,比如生字词在什么时候落实比较好,显然应该结合在讲作品的过程中。再如什么时候可以复习以前的东西,在解释死别不如生别之痛,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的东西,等等。)

从兄的设计和思路可以看到兄的底蕴,这一点实在佩服!

(五)总结
很显然,导入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实习生往往是从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角度来理解导入的作用,这是片面的看法。能否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前提在于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的程度。当你的理解不能超越他人,当你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没有深切的体验时,很难设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也很难设想你的导入能真正起到作用,因为“可望而不可即”作为一种答案来说,高中生都能说得出来,你没有超越他们的理解,凭什么他们要听你的课?你自己都感受不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凭什么要学生去感受,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类的?那么,你这堂课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生字词了。那么,怎么样去理解一个作品?没什么取巧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怎么样去深切地体验一个作品?也没什么办法,只有你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中所有美好事物的执著和爱恋。如果心都死了,还哪来的真情?自己的心是冷漠的,又如何去感受作品,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其次,一个好的导入,应该是贯穿整堂课的。一堂课应该有一个中心的问题,所有的设计都环绕着这一中心问题而进行,导入的设计也是如此。对于这首诗来说,我如果上这堂课,那么我就会把中心问题设为永生的痛苦,我必须让学生从一开始起就进入这种语境之中,所以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提问:“这个导入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
回答:“说出答案时。”
“是的,这很容易被看成是搞笑的答案,有可能使课堂失控,使得导入和下面的环节脱衔。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的问题布置为学生课后的思考。

其实,教学中总会面临两种局面,或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局面哪个好,这要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对学生有益。如果有益,是不用硬性区分的教学思路到底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以强势吸引学生固然是一个吸引学生的方法,但“强势”过头的话,在学生身上也会产生副作用的。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课后问题,我先来做一下这个作业,请兄多提宝贵意见。

例谈变“超预设”为“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其实考察的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的问题。这涉及的教授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和应激反应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我们的预设是一致的,但也有的时候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收获为重。这样一个问题是直接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契机。而面对这样的契机,在具体的操作原则上应该紧扣着语文学科内容来进行,即便是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课堂授课的内容,提出了不属于语文教学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转化,使之成为语文问题,让学生得到语文方面的锻炼。

例如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黄昏的空中,一群白鹭低低飞过.
忙完一天的功课,散学回家的孩子看见了,会说-----?
生1:白鹭也要回家了.
师:多温馨呀!
生2:我要把它红烧了吃,清蒸了吃!


生2的回答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怎么办?不外乎两种选择一个是置之不理,另一个是要进行转化。第一种置之不理恐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生2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下产生的,在没有进行限制的前提下生2的回答也是一种明确的回答,而且并没有错误。教师如果置之不理或简单否定的话,肯定对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对这个学生回答进行转化。
但这个学生这样回答,摆明他是在挑衅,这时候,我们不妨使用“顺水推舟”“欲擒故纵”的方法让学生先说,例如这样回答:

师: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怎样捉住白鹭呢?那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红烧”或“清蒸”白鹭的呢?

这样的回答表面上仿佛偏离了语文教学,其实是有埋有伏笔的,因为“吃鹭肉”的问题本身不是语文问题,但我们要把它转化为语文问题,比如让他描述捕捉的过程,这个描述过程是语文问题,红烧也好,清蒸也好怎样表述清楚这也是语文问题。如果学生说得很好可以作为示例让其他学生学习,他回答得不好自然可以使用归谬法或其他方法让他适可而止。例如:

生:用枪打。打下来之后清蒸。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师:请注意我问的是“怎样”而不是简单“打”这样的语言,这说明你还没有想好。鲁迅先生曾经很详细地描述过“雪地捕鸟”的过程,你可以回去想一下怎样才能进行完整的表述。不过你的这种行为古人早已做过了,文雅一点儿的叫“焚琴煮鹤”,通俗一点的唤做“煞风景”!

这样一切从他的回答入手,因势利导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纵的目的在于擒,放的目的在于收。从语文的点出发,以语文的点(面)结束,从而使学生完成一个属于语文的拓展。等到这个问题解决后,再返回先前的教学内容上来。

在这里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样处理偏离了原来的设计呀?的确,这样的处理并不与原来的课堂设计一致,但我们不用强求一致。而是应该抓住契机,对学生开展语文方面的训练,哪怕是其他方面的训练。因为当一个契机出现时它所能给予学生的是更深刻的感受、更切身的体验,这样的契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花几分钟时间并不是在解决一个个别的问题,而是通过这样的纠正示例,引导大家关注怎样准确地表达,达到一种共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既是针对这个学生的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试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因为事先没有设计,又一向没课后立刻总结的习惯,所以有些环节和细节已回想不起来了。里面有些东西可能上课时未必有讲到,因为人在回忆历史时总会掺进些理想化的情节。
这应该是一堂实习生指导课,不是中学的语文课。如何让实习生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我一直很感兴趣,但自己没教过中学,所以感觉也很困惑,很想听听兄等带实习生或新教师的经验。

我带实习生是没有什么心得的。听听其他朋友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2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兄的帖子,明白很多了,选修和学分挂钩,确实使得一些选修变成了不得不修、必修。我这学期开的这门选修也一样,一百多学生报名,其实上课到的估计只有一半,有时连三分之一也不到。就是星期五下午考试时全到了,乌压压一大片,好嘛,搞得我当进错教室了。没办法,一是因为这是为毕业班开的,这些学生都忙着找工作,没心思听课了。二是很多学生是为了凑学分,这门课本身比较枯燥,所以不爱听也正常。三是即使他们来了,也不听课,尽聊天,搞得课堂象菜场,赶快请他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选修可不可以不和学分挂钩呢?
兄提到:“硬上马肯定不行,怎么解决这个最大的变数呢?这就需要有一定“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一种固定的课程设置。”有些不大明白,一是可以有哪些固定的课程?二是如果没到水平,固定的课程有用吗?还不是一样上砸掉。我以前带实习时和学生说,有句话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好象曾经蛮流行的。其实这句话有问题,一桶水放久了也会臭掉,所以应该改成自己要成为一条河,流水不腐嘛。这就需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现在想来,开选修确实可以成为教师自我督促的一个好办法。那么,我觉得,开哪些选修由老师自己定比较好,因为兴趣是好好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将选修固定,如果老师自己不感兴趣怎么办,自己都没兴趣,怎么去教学生呢?
兄在帖中已多次提到大学和中小学的区别,我也很有同感。有时会听到同事在议论中学老师,说他们到底是怎么教的,把学生教成这样。带实习的时候中学老师又会说,你们到底是怎么教的,学生读了四年,什么都不懂。有一次和几个中学语文老师喝酒,我说你们搞节课给我上上吧,我还真想亲身体验一下中学教学。结果回答是,你算了吧,你哪会教啊,一点都不懂的。所以我上次也提到,中学和大学一定要加强交流。我和兄的这几帖也是交流吧,虽然还只是知道点皮毛,但已受用不少,而且逼自己去考虑一些问题,对我大有帮助。
兄说:“其实,教学中总会面临两种局面,或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局面哪个好,这要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对学生有益。如果有益,是不用硬性区分的教学思路到底是以哪一个文中心的。”这点我很赞同,补充一下,还要看具体的一个教师自己适合于采用哪种方法。有个问题还得请教,“以强势吸引学生固然是一个吸引学生的方法,但“强势”过头的话,在学生身上也会产生副作用的。”能具体说一下什么副作用吗?
我把如何解决设为课后思考,其实有些滑头。因为说老实话,我也不清楚该怎么去解决。看了兄的帖心中大喜,这下可以拿来跟学生说了,侵犯兄的知识产权了,勿怪勿怪。
不过有个疑问,兄说:“因为“吃鹭肉”的问题本身不是语文问题,但我们要把它转化为语文问题,比如让他描述捕捉的过程,这个描述过程是语文问题,红烧也好,清蒸也好怎样表述清楚这也是语文问题。如果学生说得很好可以作为示例让其他学生学习。”这句话本身没问题,问题是再接下来怎么办呢?如何转回到自己的预设呢?
还有个题外的问题,兄等的帖子在引用他贴时都是加有外框的,很想学,麻烦教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5: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没有来得及会这个帖,现在来

引用第131楼zhong688于2008-01-13 20:08发表的 :

看了兄的帖子,明白很多了,选修和学分挂钩,确实使得一些选修变成了不得不修、必修。我这学期开的这门选修也一样,一百多学生报名,其实上课到的估计只有一半,有时连三分之一也不到。就是星期五下午考试时全到了,乌压压一大片,好嘛,搞得我当进错教室了。没办法,一是因为这是为毕业班开的,这些学生都忙着找工作,没心思听课了。二是很多学生是为了凑学分,这门课本身比较枯燥,所以不爱听也正常。三是即使他们来了,也不听课,尽聊天,搞得课堂象菜场,赶快请他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选修可不可以不和学分挂钩呢?

在有规定的评价标准的情况下,选修不能不和学分挂钩,虽然这有悖多元的原则,但学校毕竟要有一个尺度。

兄提到:“硬上马肯定不行,怎么解决这个最大的变数呢?这就需要有一定“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一种固定的课程设置。”有些不大明白,一是可以有哪些固定的课程?

这里所谓固定的课程,其实是一些基本的知识。例如一门课程有一个非常适合教师讲解的讲义,教师教课时可以在照本宣科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因为基本的内容都在讲义上体现出来,所以即便是教师水平不行,学生也会学到基本的知识,如果教师的水平很好,那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更好。也就是说,哪些内容是应该让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这些必须是课程规定好的,定向、定量(二声)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课程的“主心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只做到了定向,在定量上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

二是如果没到水平,固定的课程有用吗?还不是一样上砸掉。我以前带实习时和学生说,有句话叫“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好象曾经蛮流行的。其实这句话有问题,一桶水放久了也会臭掉,所以应该改成自己要成为一条河,流水不腐嘛。这就需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现在想来,开选修确实可以成为教师自我督促的一个好办法。那么,我觉得,开哪些选修由老师自己定比较好,因为兴趣是好好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将选修固定,如果老师自己不感兴趣怎么办,自己都没兴趣,怎么去教学生呢?

不断学习是应该保持的。让教师自定选修的内容,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促进力。但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自由”,只能是极少数的顶级中学才能办到的,不仅仅是因为师资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学校条件、学生水平等诸多问题的制约。所以,我个人认为新课程这种急于开设选修课的做法,有点草率。


兄在帖中已多次提到大学和中小学的区别,我也很有同感。有时会听到同事在议论中学老师,说他们到底是怎么教的,把学生教成这样。带实习的时候中学老师又会说,你们到底是怎么教的,学生读了四年,什么都不懂。有一次和几个中学语文老师喝酒,我说你们搞节课给我上上吧,我还真想亲身体验一下中学教学。结果回答是,你算了吧,你哪会教啊,一点都不懂的。所以我上次也提到,中学和大学一定要加强交流。我和兄的这几帖也是交流吧,虽然还只是知道点皮毛,但已受用不少,而且逼自己去考虑一些问题,对我大有帮助。

的确,在大学和中学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在北大中文论坛也曾和一位大学教师探讨过,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水平。我认为这是因为大学中可以不考虑纪律问题,一般教师也不负责纪律问题,(所以现在“杨帆”事件引起这方面的注意),而在中学的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教学问题,还要注意管理课堂的问题,而且这些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这是大学教师不必面对的)因为彼此熟悉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所以大学教师一门心思治学的方式,到中学根本举步维艰,例如,钱理群先生的实践。我想,中学教师讲的“你们到底是怎么教的,学生读了四年,什么都不懂。”可能指的是这方面的问题。

兄说:“其实,教学中总会面临两种局面,或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局面哪个好,这要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对学生有益。如果有益,是不用硬性区分的教学思路到底是以哪一个文中心的。”这点我很赞同,补充一下,还要看具体的一个教师自己适合于采用哪种方法。有个问题还得请教,“以强势吸引学生固然是一个吸引学生的方法,但“强势”过头的话,在学生身上也会产生副作用的。”能具体说一下什么副作用吗?

副作用。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坐享其成;教师急躁,学生害怕出丑;教师自己言说,学生痛苦不堪;教师出现错误,学生信以为真;教师展现自我,学生无法作主;教师灌输思想,学生偏听偏信;教师挤占学生时间,学生无法兼顾其他学科。一时就想到这些,可能有不周全的地方,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请兄自行斟酌。其实这涉及的是教师素养和及如何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我把如何解决设为课后思考,其实有些滑头。因为说老实话,我也不清楚该怎么去解决。看了兄的帖心中大喜,这下可以拿来跟学生说了,侵犯兄的知识产权了,勿怪勿怪。

没关系。我是一个无名小卒,要知识产权有何用?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而已。兄尽管取用便是。


不过有个疑问,兄说:“因为“吃鹭肉”的问题本身不是语文问题,但我们要把它转化为语文问题,比如让他描述捕捉的过程,这个描述过程是语文问题,红烧也好,清蒸也好怎样表述清楚这也是语文问题。如果学生说得很好可以作为示例让其他学生学习。”这句话本身没问题,问题是再接下来怎么办呢?如何转回到自己的预设呢?

教师可以进行一简单的小结,比如,某某同学已经说他的想法而且表达得准确生动,我们应该学习他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优点。然后再切换到“煞风景”的评价上,之后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再回答先前的问题(还可以提示以一下学生,在回答时,要避免“煞风景”)。


还有个题外的问题,兄等的帖子在引用他贴时都是加有外框的,很想学,麻烦教一下。

加外框的方法,很简单。

1、每个帖子中正文标题上有 标签,不过文章太长的话,需要复制后,粘到引用代码[quote] [/quote](最后的应该是])之中。

2、在每页顶有 标签,点一下进入回复对话框,兄把鼠标在每个图例上停一会就知道,都怎么用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早上没有来得及会这个帖,现在来

加外框的方法,很简单。

1、每个帖子中正文标题上有 标签,不过文章太长的话,需要复制后,粘到引用代码[quote] [/quote](最后的应该是])之中。
先试一下
哈哈,果然,谢兄了。
副作用。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坐享其成;教师急躁,学生害怕出丑;教师自己言说,学生痛苦不堪;教师出现错误,学生信以为真;教师展现自我,学生无法作主;教师灌输思想,学生偏听偏信;教师挤占学生时间,学生无法兼顾其他学科。一时就想到这些,可能有不周全的地方,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请兄自行斟酌。其实这涉及的是教师素养和及如何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呵呵,我就是属于上课有些霸道的,所以才有此问,兄的话铭记在心。
的确,在大学和中学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在北大中文论坛也曾和一位大学教师探讨过,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水平。
是的,好些大学教师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的一些同事就是持这种观点。
我认为这是因为大学中可以不考虑纪律问题,一般教师也不负责纪律问题,(所以现在“杨帆”事件引起这方面的注意),而在中学的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教学问题,还要注意管理课堂的问题,而且这些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这是大学教师不必面对的)因为彼此熟悉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所以大学教师一门心思治学的方式,到中学根本举步维艰,例如,钱理群先生的实践。我想,中学教师讲的“你们到底是怎么教的,学生读了四年,什么都不懂。”可能指的是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我倒没想过,还要好好考虑一下。
所以,我个人认为新课程这种急于开设选修课的做法,有点草率。
兄对选修课的看法我还要再想想,不过这句话弟很赞成。
没关系。我是一个无名小卒,要知识产权有何用?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而已。兄尽管取用便是。
那就不客气了,多谢兄了。
这几天又要开始监考、改卷,准备函授课程。与兄就暂且别过,来日再交流了。在园地里的两次交流都使我受益匪浅,越来越喜欢这地方了。
青柯兄颇有想法,可惜现身太迟,未能向你请教,甚憾。在此一并别过。弟对庄子亦有兴趣,虽然去年因为庄子的文章吃了大苦头。甚盼两位早日开帖,弟到时亦来凑个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13: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谈语文教学的话题了,今天来看到此贴,很有感慨。

发贴讨论有几个月了吧,可是到现在,我还是迷茫得很,作为一个中小学的语文老师,究竟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才能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语文老师身上的重担哪些是应担的,哪些是该坚决卸载的?语文教改究竟如何去做?传统与创新、现实与理想之间,又如何找到平衡?……

新年里,仍然以此贴,向各位师长和同仁请教!下班有时间的话,我也会来说几句的,希望能抛砖引玉,扫除我心中的迷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由小木虫一灌水贴子内容谈点感想。
原贴在http://www.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37323&fpage=1
台湾初中国文考题,答对一半的就可以去北大做博后

考题(有多选题):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4、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5、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6、阅读下列改编自《庄子"让王》的漫画,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选项:   
  (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7、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一)夫妻(二)亲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梁"范云诗)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诗)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诗)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汪铃诗)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8、(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
  (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
  (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
  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
  (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   (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9、下列各组文句中,「 」内连用数字的表达意义方式,前后不同的选项是:
  (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
    
  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倾向,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盘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E)「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表达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楼主说:台湾初中国文考题,答对一半的就可以去北大做博后

诚然,这是说笑话,可是也不能不说它也有点点事实在里面,这些题让我们语文教师来做,估计也难全对,这说明大陆在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上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母语教学之偏差不是一般严重。

个人认为,台湾在国语教学方面比我们做得要好,好就好在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而是注重文化精神,而我们的考试前几年变态得厉害,专门从细微处考人,让人防不胜防。

我记得我参加中文本科自考时,试卷上一题让我终生难忘,它问的是唐朝哪位诗人曾跟XX王出征,我实在想不通有必要记住这个,呵呵。

现在考试相比前几年要好些了,可是还是没有给语文教师、也没有给中小学们松绑,大家看看我下面收集的一份试卷便知。

这是一份很常见也很典型的试卷(部分)
2008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卷zhì(   )浩繁   zhuàn(   )写   祈(   )求  酝酿(   )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3、名句积累。(10分)
(1)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         ”刻画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⑶《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湖北省荆州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Ⅱ)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1—12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13—23题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由学生保存。
本科目考试时间:2008年2月27日上午9:00——11:30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当真/螳臂当车 恐吓/杀鸡吓猴 强求/牵强附会
B.模板/模棱两可 晕车/晕头转向 差拨/差可告慰
C.遂愿/半身不遂 载体/载笑载言 症结/对症下药
D.钻探/钻石项链 请帖/俯首帖耳 间架/间不容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口讷  通牒  蛛丝马迹  各行其事
B.磋商  重迭  闲情逸致  殒身不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提供一份有代表性的试卷,看看我们的语文考试有多恶劣!
07-08学年茂华学校语文知识竞赛题
总分100分  完成时间60分钟  命题者: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70分)

1.你能准确读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吗?(4分)
 含情脉脉     呱呱坠地     惩罚     气氛
 引吭高歌     潜移默化     惬意     埋怨
2.下面每行两个词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嵌进去吗?(4分)
例:_心狗肺       十_九空    ( “引狼入室”嵌入  )
① 巧夺天_      _事如神    (           )
② _通广大       光天_日    (           )
③ _飞凤舞       谈_色变    (           )
④ _不暇接       _面兽心    (           )
3.想想下边儿歌用了哪五种修辞?(5分)
冬来了,冬来了/寒风带着雪来了/小河镶上玻璃窗/大山披上白棉袄/冷风

吹倒千座山/寒气冻塌万座庙/惊呆个个泥菩萨/吓坏只只野山猫。

4.孔子被称为“至圣”,下面几位圣贤指谁?(4分)
“亚圣” (   ) “ 诗圣” (   )  
“ 画圣” (   ) “书圣”(   )
5.写出下面各居士的姓名。(6分)
清莲居士 (    )   东坡居士(     )  柳泉居士 (     )
香山居士 (    )   易安居士(     )  六一居士 (     )
6.看对联,猜名人。(任选一题完成)(3分)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这幅对联涉及了三个人,他们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两句对联中的“父子三词客”指的谁?
“四大家”指的是哪四大散文家?


7.下面两句诗,一是贾岛的《题诗后》,一是李商隐的《乐游原》,但诗句错乱,你能还原吗?(4分)
①两句三年得      ②向晚意不适
③夕阳无限好      ④知音如不赏
⑤一吟双泪流      ⑥驱车登古原
⑦只是近黄昏      ⑧归卧古山秋
《题诗后》           《乐游原》               

8.唐代诗人往往有诗号,例如李白的诗号为“诗仙”。你能说出以下诗人的诗号吗?(3分)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李贺           王勃          贺知章      
9.根据谜语,各猜国内外的一作家名。(任选三题完成)(3分)
 颂歌风(    )    万丈大厦平地起(    )
 拜师 (    )    百年任务七天完成(    )
10.根据要求猜答问题。(任选一题完成)(3分)
①主持人拿一张纸撕一个小洞,然后透过小洞看大家。请打一清代人名,《水浒传》中两人名,成语一个。


②传说苏小妹曾写一副对联评价一书生的文章:“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其兄苏轼看后,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整个意思就变了。你猜猜看各加了什么字。


11.补充歇后语。(4分)
孔夫子搬家——           外甥打灯笼——            
猪鼻子插葱——           擦脂粉进棺材——
12.写出下列的有关常识内容(8分)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②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③“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的是哪部书:         
④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
⑤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     和      
13.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5分)
“汗青”代       “须眉”代      “巾帼”代         
“桑梓”代       “轩辕”代      
14.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4分)
二十叫      三十叫      四十叫     六十叫     

15.根据诗句,猜季节。(4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16.对对子(6分)
①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例: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 (       )  指鹿为马(       )
精雕细刻 (       ) 雪中送炭(       )
②请对出下联。(任选两题完成)
品百年佳画;            
风吹水面层层浪;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三、选择题(15分)

1、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语境:①麻烦别人   ②请人改文
③求人原谅   ④请人批评
A. 打扰  斧正   包涵   指教   
B. 劳驾  打扰   赐教   斧正
C. 包涵  打扰   赐教   指教
D. 包涵  打扰   赐教   斧正

2、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
A、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 、 D、西施  
3、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     )
A、倒拨垂阳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4、“卧薪尝胆”说的是:(     )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5、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
A、  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庐山
6、\\\'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对谁的判词?(     )
A、晴雯 B、袭人 C、黛玉  
7、“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8、\\\'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9、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     )
A、杨玉环 B、貂蝉 C、赵飞燕 D、西施
10、《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11、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12、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
1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14、“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
A、席勒 B、雪莱 C、歌德 D、徐志摩 E、舒婷  
15、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
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E、舞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1 17: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有闲进来翻一下旧贴。才知道peacewyj@126兄已经被禁言,不禁心生感慨,不知peacewyj@126兄和其他诸兄如今安好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1 22: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5楼fenglong88于2011-07-31 17:41发表的 :
今日有闲进来翻一下旧贴。才知道peacewyj@126兄已经被禁言,不禁心生感慨,不知peacewyj@126兄和其他诸兄如今安好否?


用户不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13:31 , Processed in 0.51838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