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671|回复: 88

[【辩证轩】] 请园地教师们有时间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提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16: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自2月28日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纲要一旦成形将会对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所以这个事情上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积极参与,在此请园地教师和高手百忙中能抽出点时间翻翻纲要看看有那些地方不合适,或者是需要改进、加入的,并给提点建议。
  提意见方式:跟本帖提建议,园地教师们讨论,最后教学相长版汇总后一并发去。


纲要全文: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zqyjg.htm

征求意见公告:http://www.gov.cn/gzdt/2010-02/28/content_1544139.ht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现予公布,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
  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电子邮箱:ghgy@moe.edu.cn
  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来函请寄: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102617。
  特此公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2010年2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7: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提的建议是:
1.关于学校布局
对于县域范围的学校优化布局应当由县政府及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县级计委、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交通局、卫生、体育、科技等部门,根据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态势,城乡居民点、独立工矿区布局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特别是要考虑城镇化趋势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采用现在的GIS、遥感等手段,合理优化和确定学校布局,做到学校分布的服务半径合理且覆盖全部或者大部分居民点,将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县级城乡规划等规划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多项规划的合力效益和效益倍增效应!
考虑到现在各地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县级城乡规划正在或者已经修订完毕正在处于修改阶段的有利时机,让教育部门主动出击积极与各部门的规划协调好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是学校布局和优化工作及科研)与其它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这个是比较紧迫的事情,如果协调的话,那么学校的优化与布局就能落到实处,否则是空谈!如果等到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和城乡规划等已经做好,那么就不要谈教育布局的合理了!
不过本人对当前县级教育部门的这方面能力有疑问。不过意见还是要提!
对于省域内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化和调整,宏观性更强些,但是也要考虑与其它规划之间的协调性。这点主要是产学研、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融合比较重要,可以结合各省的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培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
2.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立、专业培养、招生数量、师资一定要与人口年龄变动相协调、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相适应!由于我国未来学龄儿童或者青少年数量会有较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要积极研究对策。
3.及早考虑高校教师转业制度,即高校教师到了一定年龄后和知识和能力、学历层次后,自愿“退役”到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制度,这点可以及早探讨,将我国的高校建设成类似部队的那种机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留下的都是热爱教育的顶级高手,其余的高手可以到地方补充地方建设力量!改变现在万人苦读“八股文”挤独木桥考公务员,进去后发现能力不济或者层次较低的局面。这点可以作为国家层面的大政策来考虑。
学校其实和部队的情况有点类似,部队的一些做法可以参考借鉴,尝试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8: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建议
1不要限定教材,爱用那种用那种,包括小学。
2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办学
3教授治校,不是学校治理教授
4废除评估制度,在中国没有效果,浪费钱
5废除高考,改学美国的会考和单独招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纲要原文,感觉不是非常理想,和卫生改革力度比,比较保守,大家非常关心的几个教改问题没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8: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专家指教:

第一学前教育

现在孩子的竞争已经延伸到学前,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城市里面各类培训班蜂拥而上,农村或者边缘地区资源极端缺乏,那么可否考虑各地农村出台相应的最低学前教育保障措施,减少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和城市的差别,这点上面建议加强政府的管控力度,做好两种准备,其一是压城市各类培训的课程难度和种类,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孩子得到统一的照顾,确实有特长的最好由国家牵头引进高校的高阶教育资源来真正培养尖子同时加强淘汰率,其二增加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的最低保障程度,比如可以年度递进落实人财物的农村地段保障,鼓励先从最贫困的地区开始年年上台阶。比如可以采取先进地区支援汶川的模式来建立。

还有就是全盘考虑统一学前教育标准问题,给学前教育定一个度,不要过早给孩子灌输过多知识,要积极培养孩子对于求学的兴趣,而不是把小学开始的那种竞争接着引进到学前。

第二学校布局

布局建议采取分类区别,其一边境地区建议加强边境的小学中学建设,比如在广西云南这类和东盟有广泛交流贸易的地区,加强我们边境教育的布局和规划,为双方交流创造更多合格的各级人才,不建议一刀切采取合并的办法,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大中华文化的教师培养和配置,扩大我们的影响;其二非边境地区,要考虑居民的承担成本,教师聘用可否继续采用大学生村干这类模式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同时提供更多机会和优惠给那些参加过村官计划的学生,比如住房优惠或者医疗优惠或者给予优惠税收政策。


请大家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8: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bulunuo于2010-02-28 18:02发表的 :
我的建议
1不要限定教材,爱用那种用那种,包括小学。
2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办学
3教授治校,不是学校治理教授
4废除评估制度,在中国没有效果,浪费钱
.......


bulunuo兄的这些观点,我稍微有点不同意见

就是教材的选择

中国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博弈的历史,秦汉开始真正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政府,一直奉行的就是强干弱枝的策略,中央政府管理力度强大的时候往往都是国势比较强盛的时期,而发生变化的时段往往都表现为中央政府对一些关键事情的控制力度减弱导致的问题不断扩大的时段。

现在的时代已经由过去那种自然资源博弈时代进入到人力资源博弈的时代,所以教育资源的统筹能力也是一个政府的核心实力的体现。

美国加州开始仿效我们中国这边开始小学中学阶段的统考,加强教师的资格考试和淘汰的力度,其实也是一种向传统教育的回归。

中央政府真的有必要加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管理力度,消除那些企图弱化中央管控的所谓改变。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才是全国通行没有地区隔阂障碍的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美国为何引进印度中国理科人才,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理科人才培养比美国有效,美国人不得不这样做。

还有就是教材内容和大纲规定也是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管理权力的真实体现,这点上面美国政府没有放弃教学规定,我想我们也不能不管教材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19: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刚刚看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两段:


第六章 职业教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我再提点看法请园地专家指教

这两个段落核心人群其实有两大类

其一农民工
其二毕业的高校生

那么我们本着倾斜弱势群体,补偿农村落后不发达教育人群的原则,因为是中长期规划,所以可以逐步实施:

当下支撑中国制造优势的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最弱势的也是他们,所以建议专门开辟一些政策:

农民工流入地优惠政策
农民工流出地优惠政策

流入地因为是享受教育红利的地方,所以必须出台一些硬性规则照顾农民工享受教育的问题:

其一把金融危机时期实施的农民工教育优惠券的类似形式固化,比如农民工在缴纳一定年限社保之后定期给予一定的专业的高校教育支持,或者给短期培训班或者可以由单位牵头联合高校来组织学习。

其二本地房地产行业或者其他暴利行业有必要支出特别附加税费,用来支持所在地农民工的各类教育维持费用,师资来源可以多种形式,或者联合一些NGO组织来做。

教育流出地优惠政策:

农民工人才回流之后把在其他地域享受的教育记录和教育优惠接续起来,费用由社保之间协调。

还有就是毕业之后大学生在缴纳一定年限保障之后,申请增加学习时候,所在公司应该支付学习费用或者在购房等大额消费时候减免相应费用或者返款,这样保持教育给个人的好处,减低生活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golden21c于2010-02-28 17:33发表的 :
.......

版主提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
前两点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统筹协作。
第三点“高校教师转业制度”很有创造性,我也很赞同。同时,我也想到一些高水平的社会人才向高校教师岗位流动也是可行的,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准入限制(主要是学历、毕业院校之类的“出身限制”),社会人才对高校教育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楼bulunuo兄的建议更侧重于一些形式上的变革,虽然我也不完全认同5楼henry2000888兄的意见,但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基础知识的教授内容并不需要多样性,“创新”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做支撑,“可行性”也依赖于扎实的基础。我认为重点在于怎么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我也提下自己的看法:

为了应付考试而造成的被动式知识输入必须被取代,应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1.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
基础知识的容量应该进行适当削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中小学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与未来生存息息相关的技能方面,但基础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除保留少量必要的常规考试以外,课程考核更应该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提出,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析、合作才能完成。

2.高等教育
更倾向于专业性,大幅度削减非专业课程的数量和容量。用专业性开放式作业代替课程考核,比如“分析某公司的财务状况”、“某商品的市场销售预期”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2: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camio于2010-03-01 11:20发表的 :

版主提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
前两点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统筹协作。
第三点“高校教师转业制度”很有创造性,我也很赞同。同时,我也想到一些高水平的社会人才向高校教师岗位流动也是可行的,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准入限制(主要是学历、毕业院校之类的“出身限制”),社会人才对高校教育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


和您讨论也是很愉快,我再讲点我的看法

第一高铁未来几年将把咱们中国几个大经济协作区联通,很多人已经开始讨论高铁的所谓一小时生活圈,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内,高铁+城铁+地铁的高速公共网络,不仅带动当地的地产,也会改变很多家庭的生活状态

第二互联网的提速已经不可避免,加上无线网络的普及,区域之间的时间空间上的分隔状态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

第三所谓物联网概念和其他绿色概念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改变

那么这些种种因素,其实很多层面上已经冲击了我们过去的教育管理观念,我想类似大家拿到的社保卡或者交通卡或者手机卡一样的,人卡合一,随时充电随时上学,就算换了一个地域,只要课程设置教材还有就是考核标准一致,这个人随时能接上课程进度,随时接受考核。高度的标准化高度的教材统一很多时候是减少我们的社会成本,减低区域之间沟通物流成本,充分尊重个人选择和能动性的一种改进吧,这样的统一不仅在个人同时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成本节约,用不着重复开发同类却不能跨地域的教材,谁来上都是一种统一标准,而特长特异的教育完全可以外包给高校设置的特长班或者私立学校解决,这类教育也是由国家统一实施一致的考核标准,这样或许能减少所谓择校或者舞弊的机会吧。

中国今后很长时间需要的还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地位,所以足量的合格的教育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适龄劳动人口对于我们的优势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理工科教育的优势必须保持,我们不能为了赶什么时髦或者追求新潮丢弃我们曾经有过的优点,美国的理工科教育失败其实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欢迎大家讨论。

我们这些在这个时代的人注定是中国崛起的经历者和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无论怎样改,我们都要享受成功和苦果,所以我们没有时间去追悔曾经,我们只能继续默默的承受这个国家向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最关键阶段产生的所有改变的一切代价,我们也注定和着这个伟大改变一起欢迎越来越清晰的胜利的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2: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camio于2010-03-01 11:20发表的 :

版主提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
前两点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统筹协作。
第三点“高校教师转业制度”很有创造性,我也很赞同。同时,我也想到一些高水平的社会人才向高校教师岗位流动也是可行的,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准入限制(主要是学历、毕业院校之类的“出身限制”),社会人才对高校教育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


转一个方帆的文章,就是那位【我在美国教中学】的作者对于美国现状的反思文章,和美国金融的次贷一样,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谨慎和维护我们的优势,弥补我们的短板。


方帆:美国“新”教育的泡沫

美国是个喜欢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由于教育政策不是由国家统一制订,而是由各地的校区教育董事会决定,因此每换一届董事会,每换一个教育局长,都可能制订一个新的教育政策。总的来说,美国的公立教育延续了欧洲学校的教育体制。但是,不少美国人不喜欢传统的那种课堂教育,认为是按照欧洲资本主义早期大工业生产,把人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弄出来的东西,因此,总在想点什么借口,来改革一下。
  在20世纪初的时候,出现了收音机。教育改革家们就建议从此可以用电台来上课,取消黑板和粉笔。结果,他们没有成功。后来,在20世纪的20年代,出现了电影。爱迪生就说,这还得了,将来电影进入课堂,黑板和粉笔将消失了。结果,电影无法取代课堂。到了50年代,电视出现了,很多人就说:这次传统的课堂该下课了吧?电视都出来了,还要课堂干什么?当时,美国中部的一些地方甚至包了飞机,把电视教学片从空中传到地面,来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结果,这个美丽的设想仍然失败了。从80年代开始,电脑慢慢地进入课堂,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更把电脑和高技术的应用推向了一个高峰。更多的人憧憬用互联网和电脑取代学校、取代课堂。

  所有这些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都没有改变美国公立学校的根本制度。可是,美国上一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教育和文化动乱,却从此把美国的公立教育搞得一团糟。不仅始作俑者有很多死不承认犯错,其流毒甚至流传海外,一直飘洋过海,被不少羡慕美国文化和国力强大的国家视为至宝。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美国发生了反传统的文化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动摇了美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嬉皮士运动”动摇了美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反越南战争运动”则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政治标准。在此同时,美国的新教育理论出现了。这些所谓新的教育理论,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反对传统的学校结构和教学方法;反对传统的教学标准以及与标准连在一起的一切考核行为。在课堂教育的形式上,他们认为传统方式,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自由。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导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甚至学生在学校里面提倡杀人放火,崇拜魔鬼暴力毒品之类,可能都没有人会说他们错,因为学生有言论自由。在美国曾经发生的最血腥的科伦拜校园枪杀事件中,行凶的两个学生在学校就参加了一个信仰魔鬼邪教的学生组织,崇拜魔鬼、血腥、暴力。但是,从来都没有人管他们,也没有人指出他们的活动可能造成怎样的危害。直到发生了血案,一切都迟了。在考核和标准上,新教育理论的信仰者认为学生有多元的智能,每一个人擅长的领域都不同,不可以在学校强求所有人都学同样的东西,都懂同样的东西。因此,标准是最坏的东西,考试是更坏的东西。因为考试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懂同样东西,这根本是无法达到的。更有甚者,把人类文明流传下来的一切知识和技能都说成是白人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带偏见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构建属于自己种族和文化的东西。在学校的结构方面,他们认为书本的知识是死的,生活的知识才是活的。因此,上课不应该在课堂里面上,应该到生活中,在实践中学,每一样知识和技能都必须通过学校外面的实践才能学会。教育跟科学实验不同。在科学实验室里面,一个实验失败了,损失的只是器材或化学药品。可是,假如把学校当成实验室,放弃几百年、上千年一直都很成功的基础教育方式,实行全新的教育理论,一旦失败了,损失的就是一代代的人才!

  美国的“新”教育理论,经过了四十年的实验,很多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失败的,至少是无效的。可是,目前在美国从事公立教育的很多理论和实践家们,都是受这些反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出来的,离开了这些理论,他们就什么都不懂了,也不知道教育除了他们这些理论以外,还可以有什么。然而,目前很多美国的校区,很多学校,正一点点走回头路,慢慢地恢复传统,恢复60年代教育动乱以前的许多教育理论。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新教育理论只影响了公立中小学,私立学校和大学完全没有受影响。工商业界和政界本来对新教育提倡的这些东西,虽然不屑,却也不怎么去管的。原来,在美国,有钱人和有权的人对公立中小学的期待是“能平衡自己的支票本”(balance the check book),“能看得懂候选人的政纲,会投票”(know how to vote)就够了。因为美国社会的有钱有势力的阶层,深信社会金字塔理论:在一个社会里面,控制社会的资源和有智慧的人只占金字塔的顶端,劳动阶层是占最大多数的,是金字塔的底部。公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金字塔底部的公民。所以,假如人人都有能力爬上顶端的话,这个社会就不稳定了。所以,对于新教育提倡反传统,不要基础知识之类的论调,美国的势力阶层从来都没有干涉。

  可是,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的势力阶层才震惊地发现,原来新教育的危害,竟然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了,而且,已经开始腐蚀社会的金字塔。假如这座金字塔倒塌,他们在塔顶的人,也会完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前,劳工阶层靠体力干活就可以了,不需要懂太多的文化。可是,进入新技术革命的时代以后,美国的工商界发现,从前高中生就可以干的活,现在要大学生才能做了;从前靠力气能做的事情,现在要靠熟练技工了。可是,公立学校培养了什么样的高中毕业生呢?在英语方面,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阅读上都有问题,不要说看懂说明书了,连看懂普通的句子都成问题,以致《新闻周刊》刊登一幅令全美国的人都印象深刻的漫画,上面只有一行字:“假如你看得懂这行字,而你又是18岁以下的话,你一定是日本人。”在写作上,多年强调“创造性”的结果是,连单词学生都能创造了,创造出的拼写方式,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懂。进入大学的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比比皆是,没有学懂小学算术的也大有人在。在高科技的摇篮硅谷,通用的语言是汉语和印地语,因为新教学的遗毒,令大部分公立学校出来的人看见数学就头疼,根本就没有能力从事数学要求高的任何高等学习或工作。

  美国社会毕竟不能单靠私立学校、个别顶尖的公立学校培养的人才,或者靠引入外国人才和企业外包来维持。工商界首先发难,因为他们要让自己的员工能掌握现代化的工具,每年花在培训员工,让他们达到高中水平以上的钱,已经足够让他们多投资几百个跨国公司的了。大学接着发难:大学已经越来越像中小学了,因为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多要补中小学的课,大学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去满足学生补课的需要,令自己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大大降低。大学里面的教授们还发现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很多来自公立学校的毕业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高,对于一个普通的研究课题,都可以提出非常多的解决办法。可惜,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极其薄弱,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或者他们的“创造力”,完全不着边际,对解决问题一点用都没有。可是,他们竟然还相当自信,一个个还死不认错。这样的大学生,让大学,尤其是理工专业,吃足了苦头。

  于是,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各地的校区开始慢慢地恢复传统的教育方式,其标志就是:设立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建立全州统考的制度。不少州还破天荒地引进“校长负责制”或者“学校负责制”。学生考试的成绩不好,校长要负责,要被开除;或者,整所学校要被解散,重新再建起来;或者是由私人企业通过“特许学校”的方式“承包”学校,不仅保证学生的成绩会提高,而且还保证学校的财政运作能节约公币。某些州更采用了“代用券”的制度,假如某校的统考成绩不好,政府要从拨给公立学校的资金中按人头拨钱,以“代用券”的方式交给该校的学生,让他们可以拿着这笔钱去读私立学校。最近,加州的州长更提议采用中国教师的“评职称”方式,改革教师的工资制度,按照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全州统考的成绩高低来排名次,然后决定教师的工资应该是高还是低。

   布什总统在2001年推行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算是在联邦的层面上彻底宣告了“新教育”的泡沫彻底破灭。根据这个法案,全国每一个州的主科(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都必须订立一套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标准和统一考试。在2006年以前,全国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达到统考及格的标准。所谓“及格”,其实标准还是相当低的。比如,以加州来讲,一所学校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在统考达到百分之三十六以上的等级(大约就是100分拿36分吧),这所学校就算达到统考及格标准了。(然而,在2003年的时候,加州发现达到统考及格标准的学校只占全加州公立学校的百分之二十三!可见新教育的危害是多么的大。)无法达到统考及格标准的学校将面临被解散的命运,或者受到无法取得联邦教育资金的经济制裁。

  除此之外,这个法案对教师和助教的资格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法案规定在公立学校里从事教师助手的助教,必须至少读过两年的大学,否则就必须参加一项文化考试,及格以后才能获得续聘。对于教师,所教的专业必须至少有学士学位,假如没有的话,必须通过一项联邦认可的考试,从前通过的考试全部都不算。受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首推老教师了。那些老教师正是在六七十年代提倡“新教育”,提倡“开门办学”的时候当教师的,那个时候根本就不要考什么试,反正谁喜欢来教就可以来当教师,很多人教了一辈子某一科,现在竟然要考试了,而且考试的内容不完全是他们教的中小学内容,而是根据这一科的大学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来考的内容。对于老教师来说,即使他们是读某一个专业出身的,经过了几十年,忘记的忘记,知识更新而无法跟上的也有,真是叫苦连天!

  几十年的各种“教育改革”,改来改去,美国人最后还是回到了从前的教育方式。牛顿是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爱因斯坦也是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连比尔·盖茨,虽然没有上完大学就出来创立公司,可还是从私立中学毕业,靠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新教育几十年,好像都没有培养什么人才,废物就一大堆,造成美国社会道德沦丧,犯罪率升高,国民知识低下。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夕,美国的大电视网曾经抽样对全美民众作了一个调查,发现百分之六十的人都赞成出兵伊拉克。可是,能正确地说出伊拉克到底在什么地方的人,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更不用说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年年在国际性发达工业国家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评比中敬陪末座,而在全球来说,只比非洲一些落后国家好一点的事实了。

  让中国人羡慕的美国“素质教育”,只存在于顶尖的、学生来源于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有钱人子女的学校,而这绝不可以代表美国公立教育的整体现象。新教育泡沫破灭造成的烂摊子,不仅美国人在收拾,现在连台湾人都开始在收拾了。不知道下一个牺牲品是谁呢?


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04728&cid=298910




管窥真实的美国教育

——读《我在美国教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对异域的教育非常的关心,尤其是对美国教育的了解似乎非常深入,迫切地希望从美国的现代教育中学习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们的教育。可是,究竟美国教育的现状如何呢?方帆的这本书明确地告诉我们,国人对美国教育的理解似是而非。正如他说的:“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面,从第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中,发生过和正发生着什么事情呢?好像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介绍。”

因为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加上我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美国的教育,企图将那些非常新颖陌生的理念实践纳入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加以同化,所以我们在了解学习美国式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它下面深厚的文化背景。这种简单的移植异化了中国的教育。方帆在客观地介绍美国教育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蕴含了这样的一种思考。

本书分为六辑,分别从美国学生、美国老师、美国家长、美国课堂实录、美国式教育、中美教育对话几个方面全面介绍美国教育。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就要求有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就造就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最后这一切就造成了这样的美国式教育。这是这本书的逻辑顺序。这个顺序安排似乎也体现了作者潜在的一个观点,美国式的教育有他深刻的必然性,其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都有他深刻的必然性。这也决定了两种教育乃至文明相互间学习是一种漫长的、渐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决不可能是猝然的、突变的、机械的过程。

纵观全文,尽管方帆对美国的教育是在作客观的介绍,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他倾向于对美国教育的褒扬。首先,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有完善的体制保障。美国实行了13年义务教育,充分保证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加州来说,平均每一个就读公立学校的中小学生每年可以得到州政府大概八千多美元的拨款,这一数额却是全国所有州里面的倒数第二名。美国的公立教育有全民都支持的味道在里面:政府税收支持;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地方税收支持;企业的资助等等。公立学校绝对不可以向学生、家长要一分钱。学校提供给学生用的一切设备全部免费。早、午餐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是免费的。对于美国教师来说,他们的权利有教师工会跟校区董事会订立的教师合同来保证。教师工会是美国一个完全代表教师的非常强大的政治组织,它代表教师跟资方(也就是教育局和教育董事会)谈判,争取教师合理的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等。要开除一名教师,一定得经过工会和校区的协商,还要经过法院的听证会等一系列程序。教师的入行与转行、换单位是自由的。加州的老师每年工作180天到186天,每天工作7小时,有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及比国家社会安全保险制度更优越的加州公务员退休计划,每年还可以得到联邦和州政府在收入税方面的优惠,另外还有很多的给予新教师的优惠。根据比较,一个年薪为三万八千美元的加州教师,在扣除各种税项后的月收入比一个年薪四万五千美元的人还高几十美元。另外,美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有非常大的自由度。这就是美国的教师奋斗了几十年争取来的“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在一个学校里教同一个科目的老师,用的课本,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其次,美国教育的课程研制,教材编制相当科学、完善、合理。方帆在书中提到美国公立中小学老师从来不看教学杂志,究其原因,他作了几点猜测:一、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的高考,因此老师没有了解考试信息、讨论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等需要;二、美国老师使用的课本,并不是一本薄薄的书,再加上同样薄薄的教参,而是把老师当成完全是白痴所编写的任何跟所教课目有关系的所有材料。比如说,你教的是生物,发给你的教师材料是一个超大的箱子,要用卡车来运。里面除了学生课本,老师用的课本以外,还有一个学年每天的教案,每天上课要做什么的详细步骤,所有课件,所有练习,所有测验,所有学生实验资料,每个课题的背景资料,CD,DVD,所有练习的答案,所有课程标准,每节课可以怎么上的起码三种不同处理法……因此,老师根本不会有任何专业上的问题需要在教学杂志中找答案或灵感;三、美国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教研活动”是大学教师做的,中小学老师不做,也不会做。既然美国中小学老师不要评什么职称,也不要写什么论文,看什么教学杂志?目前,大部分跟中小学教育有关的杂志,都是各大学或者专业协会出的专业期刊,它们基本是让专家研究人员,博士后之类发表研究论文的地方。作者还顺便提到,中国国内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诉东西,其实很大部分按美国的标准不可以算论文。有了这样完备的教材体系,当然用不着教师挖空心思去备课找资料,也不需要去研究所谓教材教法的问题,一切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作者还对中美两国中国语文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作者所在的加州旧金山校区明确不把中国语文当“外语”,而是当“第二语言”,也就是跟学生的母语同等地位来要求),发现美国的课程标准相当具体,比如对于作品的评价,中国的标准只是笼统提出“评价”,但美国的标准不但指出了“挑战文本”,而且还提出了可以采取的做法。中国的标准,有些只是一个概念,具体如何做并没有写出来。但是美国的标准,在“形式训练”方面的要求,说得非常详细,那些概念性的东西,基本都以操作性非常强的方式具体要求出来。为什么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操作性竟没有美国的汉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强?作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美国参与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是第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知道一个“拿起来就能应用”的标准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强调操作性和测量方式。二是旧金山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参考了英语为母语教学的课程标准作出来的。任何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是一样的。而美国的语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相当成功的,其标志就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

第三,美国教育没有口号、不尚空谈,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实践,并从实践中反思。美国的语文老师从来没有对母语教育究竟“姓语”还是姓“文”或者“大语文”、“小语文”、“人文教育还是工具教育”之类的论题产生过任何疑问或者争论。美国的母语课,名称也不叫“英语”,而是叫做“英语语言艺术”(English Language Arts)。一直以来,美国的母语教育相当成功。在美国的数学教学方面,也曾出现过传统派和新数学派两大理论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导致了美国学生数学能力持续的下降。所以政府单位和许多相关的学者专家都认为美国目前数学教育的两派争论徒然浪费资源和时间,成为牺牲品的是学生,强烈希望两派能配合相关的研究,寻找教授数学基本理论和观念的共识。作者一再提到:这些现象值得国内的教育同仁深思。

当然,本书也谈及了美国教育的危机。特别讲到错误教育理论对美国数学教育的危害。过去二十多年以来,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国际上始终处于下游,主要原因在于数学教育理论的紊乱,这种紊乱主要是由于传统派和新数学派两大理论争论引起的。而且也有资料表明,一些在传统数学教育相当成功的地方,假如盲目学习美国已经失败的新数学派教育理论,就会导致数学教育出现危机,比如台湾。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教育和文化动乱把美国公立教育搞得一团糟。不仅始作俑者有很多死不承认犯错,其流毒还流传海外,被不少羡慕美国文化的国家视为至宝。美国的“新”教育理论,经过四十年的实验,很多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失败的,至少是无效的。于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各地开始慢慢地恢复传统的教育方式,其标志就是:设立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建立全州统考制度。最近,加州的州长更提议采用中国教师的“评职称”方式,按照教师所教学生在全州统考的成绩高低决定教师工资。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在联邦层面上彻底宣告了“新教育的”泡沫彻底破灭。所以,几十年的各种“教育改革”,改来改去,美国人最后还是改回了从前的教育方式。作者警示性地提到:让中国人羡慕的美国“素质教育”,绝不可代表美国公立教育的整体现象。新教育泡沫造成的烂摊子,不仅美国人在收拾,现在连台湾人都开始在收拾了。不知道下一个牺牲品是谁呢?

本书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口,应试教育、用人制度和评价制度的问题根本就是人多逼出来的。这是一个根本的、政策层面的问题。纵观全书,就教育本身来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忧思:我们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没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没有比较完善的教材,却有太多的口号、空谈和争论。我们热衷于学习,却不辨学的是什么,似乎可以拿教育,拿一代人去做实验!



http://www.cersp.net/userlog32/257902/archives/2009/126901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2: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bulunuo于2010-02-28 18:02发表的 :
我的建议
1不要限定教材,爱用那种用那种,包括小学。
2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办学
3教授治校,不是学校治理教授
4废除评估制度,在中国没有效果,浪费钱
.......
布兄的有些观点我不完全赞同
不限定教材,这将使得教育有些杂乱无章,难以管理,如果说相对的加上一些自己本土的因素倒是可以。建议将这个改成,教材大纲不变,基本内容不变,相对的增加一些本土的特色。毕竟对于同龄同年级的学生不能让彼此差距太大,记得那时候我读书的时候,城镇和乡下的教本差距很大,导致进入初中或者是高中,乡下的学生明显的学习吃力,因此对于教本的统一大纲一定要制定好,至于本土的引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相应的特色,引入本土的一些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地的一些知识。
废除高考,我也不太赞同,毕竟选拔的制度还是有的,不过布兄后面所说的,由学院自行组织的统考那些倒是可以相应的增加,在如今扩招的情况下,不能读书的毕竟还是少部分,对于一些名牌学校要求挑选优秀的学生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本人建议增加对于其他例如德育品行的考核。对于那些高智低德的学生不能完全利用高考来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我们不要低估我们改革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问题

尽管我们这些年年年教师节给老师戴各种高帽---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种种好听的真不如实实在在的保障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更加实在。

我们去年看到了清退代课教师的新闻,我们也看到了有些地方绩效工资教师工资问题引发的议论,我们来来看看大洋彼岸面临金融危机中两党内斗剧烈的美国的一个案例,看看美国人如何对待教育的一个案例,或许有很多思路吧


美国人是如何对待教育的,从方老师的这篇文章中也许能够看出些端倪。


方帆:从旧金山的公债提案看美国人对公立教育的态度
   美国公立教育的拨款形式非常复杂,大致来说主要是由各州ZF负责,联邦ZF(国家)用各种名义补助一点。公立学校的校长绝对没有财权,也不可以向学生收一分钱的费用。学校运作的钱,包括老师的工资,给学生买课本文具的钱,以及校舍维修甚至建新校舍的钱都是统一由教育局,或者称为“校区”,负责的。

   假如ZF的拨款不足,那么美国公立学校运营所需费用就先满足教师的工资,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而且有工会监督,教师也属于公务员的一分子,绝对无法想象ZF不给教师发工资的情形。甚至,在州ZF预算无法通过,全州所有公务员没有工资发(比如今年,加州ZF的预算因为两党争议,推迟了120多天才通过,结果全州公务员推迟了120多天才领到工资)的情形下,教师却是唯一的例外可以拿到工资的。

   因为州的拨款通常是不够的,尤其是税收不足的年份,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很多地方的公立学校年久失修,破破烂烂的。于是,当地的校区在无法得到州的拨款的情形下,只好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向社会伸手要钱。

   发行公债,是要全社会投票通过的。美国很多地方通过公债的条件非常高,比如要三分之二选民投票通过才可以。

   旧金山的公立学校系统并不是很出色。旧金山的市民超过一半是送自己的子女去读私立学校的。按照这样的统计,假如已经纳税支持了公立学校,自己又花钱送孩子读私立,就已经“吃亏”了,现在还要交钱(发行公债是要当地人额外出钱付公债的利息的)支持公立学校的公债,岂不更吃亏?

   可是,在最近十年,旧金山市连续提出了两个公债提案,希望为公立学校筹集到超过两亿美元的资金来翻修旧学校和改建新学校。这意味着未来二十年,每年每一个旧金山纳税人都要为这两个公债付超过60美元的利息。旧金山人会通过这两个提案吗?

   没有出乎旧金山校区的意外,旧金山人慷慨地通过了两个公债提案。第一个公债提案提出的时候,正是新科技蓬勃发展的年代,位于硅谷科技大潮中心的旧金山,很多高科技业者,支持公立学校相当于做慈善,无所谓。第二个公债提案提出的时候,高科技泡沫,但旧金山却赶上了房屋泡沫,连穷人都成了次贷的富翁,通过公债提案修学校,很多穷人的孩子都在读公立学校,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在金融海啸已经看得见苗头的去年,旧金山校区又提出了第三个公债提案。这次,不是为了修学校,而是为了改善教师待遇。这个提案的名字,就叫“改善教师待遇公债”。这个公债,要求旧金山市每一块地,每一所房产的业主,每年多交198美元的地税,直接用于提高旧金山校区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比如,把刚毕业第一年的教师的年薪,从三万八美元一口气提高到五万二千美元;而从教四年和八年的教师,每年加三千五百元美金奖金。所有老师,都在原级的薪水上各涨两千到两千五百美元不等。另外,对于数学老师,双语老师,特殊教育老师这些属于“很难招得到人”的科目的老师,每年加一千美元奖金;对于在“很难教书的学校”(旧金山公立学校有三分之二学校属于这种学校)教书的教师,每年额外再加二千五百美元奖金。同时,给予参加课外在职训练、培训的教师,给予每小时四十美元的补助。

   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公债提案,是给全旧金山教师的一个超大红包。校长和教育局行政人员没有得到任何红包;私立学校的老师没有得到任何好处;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的家长,以及根本没有孩子的,占旧金山人口相当大部分的同性恋社区,还有六十五岁以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负担额外的地税支出,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些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选民,占得到好处(也就是有孩子就读公立学校)的选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这个公债提案要通过,必须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选民的投票通过才可以。在股市狂跌,次贷风暴的今天,有没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完全是给公立学校教师增加工资的公债提案呢?

   这回,校区,包括大力推销提案的市长和教师工会,都心里没底了:通过提案的门槛太高!有的团体甚至再提出一个提案,希望修改市宪章,让公债提案通过的门槛低一点。

   投票结果出来了:旧金山选民以超过百分之八十七的赞成票,大比数通过了这个给公立学校老师加薪的公债提案!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作者,方帆,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在美国加州执教高中多年,著有《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80&do=blog&id=135803

我们中长期教改问题之一还是:怎样解决教育投入的资金问题,或许大洋彼岸的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比给教师的越来越好听的高帽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的观点都很有建设性。

不过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加入对各个专业、各个行业、主要岗位的介绍,
让学生在逐步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明晰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大致的努力方向,


而不是像我们这代人中的很多人一样:
在上大学前说到理想只知道“老师、医生、科学家……”这类课堂上知道的理想……
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知道有专业这回事,很多人到了大学却完全不喜欢所学的专业……
毕业之后发现就业不如意又继续读硕士、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3: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camio于2010-03-01 13:24发表的 :
各位的观点都很有建设性。

不过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


卡米欧兄的这个建议非常中肯,我觉得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自身的兴趣方向,这样需要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来配合学校的工作。我觉得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引导式的课程,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填鸭。经过自身这么多年学习来看,我觉得现在国家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而产生这种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的认识,大家认为只有考上了大学,读上了好学校才有出息。这个我觉得是产生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改进,首先应该要改变现在的这种名牌院校毕业生身上的光环问题。再者就是改变人们观点的问题,不是只有名牌大学出来的才会有出息,只有这个观点改变了,我想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才能被发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4: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camio于2010-03-01 13:24发表的 :
各位的观点都很有建设性。

不过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


当年有个西方记者采访印度的甘地夫人时候,问了一个外人看来对于印度很尴尬的问题:

大意是:请问您优先考虑的是民众的个人发展问题还是保障所有人不饿肚子的问题?

甘地夫人当时沉默一会,慈祥的老人让人心酸的很艰难的回答:恐怕还是保障所有人不饿肚子优先。

我觉得很多提出方案的人考虑时候一定也记住这个故事,我们面临的基础教育问题最艰难的不是路径选择的艰难,而是老少边穷地区教师待遇不足流失+广大农村基础教育根本不足于城市相比较,而且基础教师工资和待遇偏低不能得到保障。

就拿我昨天看到的一个新闻,温总理谈话时候讲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了三千万个孩子,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农村地区或者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孩子,未来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没有机会出国定居或者上名牌大学自由选择人生路径。这些人是我们将来消费和构造中国制造优势的主力军,就像美国去年的时代周刊评选的封面人物:

向伟大的中国民工致敬:中国民工入选《时代》封面人物

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农民工,意思是“农民出身的工人”。比起英文,这个群体的中文称呼蕴含着更多的含义。
  In China, they are known as nongmingong, meaning "farmers-turned-workers", a term that likely means more in Chinese than it does in English.
  在《时代》杂志最新的年度人物评选中,中国工人紧随本•伯南克之后,屈居亚军。这个中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以登上世界的舞台。
  And now this important segment of the Chinese workforce have come to world prominence, thanks to Time magazine naming them runners-up to Ben Bernanke in its latest Person of the Year awards.
  美联储主席斩获年度人物称号,与此同时,农民工入选年度人物这一事件,也展示出他们在全球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While the US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scooped the top honor, the fact that the nongmingong were singled out shows their importance on the global stage.
  他们背井离乡只身来到城市,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挣着微薄的工资。
  Leaving behind families and homes to migrate to China's cities, they take on largely manual work and are among the country's lowest-paid workers.
  他们通常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工作,尽管他们的人数已达到2亿左右。
  They often go about their work in relative obscurity, despite numbering around 200 million.

在农民工收获广泛关注的同时,伯南克因成功运用美国货币政策,帮助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快速地从金融危机中解脱出来,最终荣登封面。
  But while the nongmingong will garner a good deal of attention, Bernanke will be on the cover of the magazine, in recognition of his maneuvering of US monetary policy that helped steer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ou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中国农民工位居亚军,是唯一上榜的群体。《时代》杂志评论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中国,该群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The Chinese workers ranked second were the only group named. The magazine described them as "an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group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economies."
  今年,中国全年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上个月曾表示,这一增长率意味着中国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20%。
  This year, China's year-on-yea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is set to exceed 8 percent. The growth rate means it will contribute about 20 percent of this year's global economic growth, Cheng Siwei, former vice-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aid last month.
  分析师们认为,近些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农民工功不可没。
  Analysts said the country's nongmingong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ic miracle in recent years.
  北京本土咨询机构安邦集团总裁兼首席分析师陈功表示,“在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巨大,”他还表示,他们年轻,有活力,求知欲强,增强了这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This group will have a great bearing on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said Chen Gong, chief economist and chairman of Anbound Group, a Beijing-based consulting firm.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在缩小城乡差距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说。
   "More importantly, they are linking the cities and the rural areas, playing a role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he said.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仲继银认为,农民工在中国经济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反应出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仍要靠科技含量较低的制造业支撑。
  The important rol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however, accentuates the fact that China still relies on low-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to support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aid Zhong Jiyin, an economist with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央行行长周小川同时入围《时代》杂志“年度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Time magazine also listed China's central bank governor Zhou Xiaochuan on its list of People Who Mattered.


http://sl.iciba.com/viewthread-7-644198-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5: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作者讲的一个美国典故很有意思:

美国六七十年代兴旺的起因部分源于二战时候大批高素质人口因为一个美国保护教师法案(就是当时美国为了二战征兵有个规定各类教师因为属于国家紧缺人才可以不当兵)为了躲避兵役纷纷去做教师,结果美国当时基础教师素质和学历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欧洲的大部分都成炮灰或者战火中无法正常上课授业),靠着这批高素质教师带来的教育红利,美国这批孩子到了六七十年代成为主力人口时候,把美国综合国力提升了很大一块,加上欧洲高素质人口和全球其他地区高素质人口流入,奠定了美国发达的一个基石。

看看目前我们的状况,教师行业因为暂时目前还是旱涝保收(相比社会其他行业(不含公务员和巨型国企))吸引了很多高学历高素质人从事教师行业,目前教师岗位比公务员差一些但是也是一个紧缺的热门岗位,所以可以说目前这批教师素质也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地位,如何让目前相对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带动我们广大基层基础教育的提升,这应该是我们这些提案朋友应该思索的一件事,请大家继续讨论和指正我的一些看法,多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5: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1 14:49发表的 :



我觉得很多提出方案的人考虑时候一定也记住这个故事,我们面临的基础教育问题最艰难的不是路径选择的艰难,而是老少边穷地区教师待遇不足流失+广大农村基础教育根本不足于城市相比较,而且基础教师工资和待遇偏低不能得到保障。

就拿我昨天看到的一个新闻,温总理谈话时候讲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了三千万个孩子,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农村地区或者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孩子,未来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没有机会出国定居或者上名牌大学自由选择人生路径。这些人是我们将来消费和构造中国制造优势的主力军,就像美国去年的时代周刊评选的封面人物:


.......


兄更多还是侧重于教育公平的考虑,这个问题更多的还只能依靠财政支出的增加和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才能得以解决。

不过“出国定居或者上名牌大学"并不是一个孩子选择的全部,适合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当然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一样,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的就不应该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5: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camio于2010-03-01 15:34发表的 :


兄更多还是侧重于教育公平的考虑,这个问题更多的还只能依靠财政支出的增加和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才能得以解决。

不过“出国定居或者上名牌大学"并不是一个孩子选择的全部,适合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当然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一样,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的就不应该忽视。

我的看法还是这样:

这个国家教育于世界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理工科教育

这个国家将来消费和建设的主体是什么?农民工和子女还有就是毕业大学生

我们曾经的教育政策亏欠的主要群体是什么?农村人口教育问题

既是长期规划,那么医改已经在广大群众呼吁下面转向了,教改是不是也不要局限于城市一隅,我们今后不是建设规划要农村城镇化吗?在城乡差距的今天可否也尽量弥补一些曾经亏欠的地区和相应的人群?

孩子无论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最好在差距不大的一个统一的教育平台上面享受他们应该得到的免费义务教育,这些基础的东西也是未来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短期的可以采用一些战术性的策略,中长期的应该要考虑一下攻坚的比较难啃的老大难问题,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5: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1 15:42发表的 :


我的看法还是这样:

这个国家教育于世界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理工科教育
.......

henry2000888兄提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钱”和“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要解决,但我认为这个比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要容易,两手都要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5: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camio于2010-03-01 15:48发表的 :


henry2000888兄提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钱”和“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要解决,但我认为这个比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要容易,两手都要抓!


camio,您好

我对这类问题理解,所有行动归结到最后就是钱和人的分配问题,要抓住钱的来源和钱的分配方向,这样提案就有了实施的可能。

转点凤凰网讨论这次教改的实况要点:

教育规划纲要: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将出台

倡导教育家办学

■纲要解读

【纲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解读】有研究表明,我们国家优秀校长和教育家难以产生,其最大的制度障碍在于学校行政化和校长官僚化,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管理结构和政府组织设置越来越对应和雷同;学校的领导由党的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直接任命和管辖,并享受相应的行政级别;学校的资源由政府通过计划而非市场配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改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袁振国解释,在纲要中,会为产生教育家创造外部氛围条件。能够使长期从事教育的优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有思想有办学具体做法的教育家,把学校办出特色。其次要给教育家权力和时间,“目前校长三年五年一换,他怎么成为教育家。”校长不应该是公务员管理的模式。

>>热点2

师德作为考核首要内容

【纲要】“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解读】袁振国介绍,在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体现了对师德的重视。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目前是指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和教师相关的评定中,师德具有一票否定制。但是师德这个定性的概念如何被标准量化,曾经有学校做过研究课题,目前也只是个探索的阶段。

>>热点3

教师工资可高于公务员

【纲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解读】“与其问有多少地方没有达到公务员水平不如问有多少地方达到。”袁振国指出,对于教师工资的要求其实在《教育法》中有规定,但是具体落实的情况很不好,所以去年开始推行绩效工资的改革。

至于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甚至逐步提高,他认为是提出了一个期望。

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前的结构工资拉大了不同学校间教师收入的差距。收入高的学校凝聚着一批高水平的老师,高水平老师就带出一批高水平学生,这样的学校升学率肯定比其他学校高,久而久之更加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随着工资结构的改革将带动教师的流动促进教育均衡。

>>热点4

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纲要】“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解读】年轻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有很多困难。“如果不能有个安定的住处,也没有心情和办法好好教学。”袁振国指出,之所以在纲要中写入这一点,并不是指教师与其他民众的收入区别,而是希望住房问题能给教师一定倾斜。目前具体的措施只能由各个地方去探索,比如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上给予教师一定的优先权。

教师案例

工资涨了数倍买房还是很困难

大台中心小学的刘淑敏老师是一位从教28年的教师,她所工作的学校在距离门头沟城区40余公里的大山深处,是一所矿区小学。

从教28年来,刘老师的工资涨了无数次,从上世纪70年代,担任农村代课教师的14元到80年代初期的40多元,再到90年代的100余元。进入2000年后,经过几次工资改革,如今刘老师的工资已超过了3000元。“这已经与我们区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当,还是挺知足的。”谈到这几年来,政府在提高教师收入上给予的政策支持,刘老师觉得很满意。

虽然工资不低,但在买房问题上,刘老师还是犯了难。2003年,刘老师在门头沟城区买了一套住房,当时门头沟城区的房价还在每平米1000元左右,尽管价格不算很高,17万的房价还是让工薪家庭的刘老师掏光了所有积蓄,还贷了款。6年过去了,如今门头沟城区的房价涨到了1万多,高额的房价让一些年轻教师望而却步。刘老师的女儿也是一名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她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以她现在的收入水平,即使是贷款也难以支持每月高额的房贷。

为给女儿买房,刘老师曾咨询过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政策,发现现有的住房优惠政策中都没有将教师这个群体纳入进来,尽管教师也有住房公积金,但每月三四百元的补贴远远不够。“老师辛辛苦苦干三个月,才能买得起一平方米的房子。很多年轻教师因为住房问题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政府应该在这方面给老师更多的优惠。”

刘老师说,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地区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很多倾斜政策,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山区教师往城镇“跑”、郊区教师往城区“跑”的情况仍然存在,关键还需要大力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工作待遇,为教师提供住房优惠,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住房生活补贴,让他们感受到职业认同感和社会的尊重,都能安心从教。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3/0301_17_1559003.shtml

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我觉得核心还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分配的方式不合理,农村人口教育问题!因为投入不足一直在停滞,加上印度年轻人口快速成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中国的制造核心优势在减弱,怎样利用教育投入的杠杆问题好好利用农村大量的年轻人口培养成高素质的产业人群保持我们的优势,这是个核心的问题

西方很多公司现在采购已经开始悄悄转移到越南和印度还有南美一些新兴国家了(看过英国希尔斯的一个采购报告2010.1的声明已经把大概将近两千万英镑的采购转移到印度来做,这或许不多,但是西方的一个信号)

我们的这次既然中长期教改就该触及一些比较艰难的项目逐步解决,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00:54 , Processed in 0.45853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