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辩证轩】] 请园地教师们有时间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提建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2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意见给教育部发过去了,请大家看以后的规划修改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7: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5/06/1491396_0.shtml

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05月06日 16:47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条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纲要》编制工作的汇报。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

会议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7: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 ... 440_1618669_1.shtml

薛涌:高等教育:"美国范本"的得与失2010年05月04日 08:43同舟共进【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薛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学财源茂盛,实力大增。美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成为全世界的榜样。但在美国国内,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高等教育费用不断上升,越来越难以为普通百姓承受。教育本是创造社会流动的最有效手段,可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追求优异的同时,则有丧失这一功能的危险。美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究竟"是特权的堡垒,还是机会的引擎"?高等教育将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深刻的教育危机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平等与优异》一书于2005年出版,次年即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优秀图书奖。领衔作者WilliamG.Bowen是美国高等教育界当之无愧的领袖,1972年年仅39岁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88年卸任后出任梅隆基金会主席(至2006年)。此书及同由Bowen领衔撰写的《跨过终点线:在美国公立大学中完成学业》一书,前者重点考察精英大学,后者把重点放在公立大学,两者相加,大概构成了迄今为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最全面的评估。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大学开始了急剧扩张。本世纪初又掀起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风潮,纳税人的钱滚滚流入几所名校。但是,高等教育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再加上大学结构失调,导致大量大学生失业。另外,许多大学已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大学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难以为普通家庭所承担。大学不但没有推动社会公平,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一句话,中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在最近十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为各种改革、"工程"的依据。然而在这样的"学美热"中,美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制度、政策经常被误解或曲解。Bowen主持撰写的两本书,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范本"。

平等与优异冲突吗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夜,作为美国前身的13个殖民地仅有750位在校大学生,那时读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到1940年,美国的研究性大学崛起,正处于赶超欧洲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即使如此,2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也仅有4%左右完成了大学学业。到2002年,这个比例则超过了25%,其中在25~35岁的人口中,有39%接受了大学教育。历史的曲线非常清晰:大学正从精英走向大众。

当精英的机构大众化后,大学教育还能保证其优异的质量吗?这次对美国高等教育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平等和优异并不冲突,而且能够相辅相成。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大学要培养精英,就不能让那些有精英素质的人因经济条件的限制而进不来。美国建国之父杰佛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贵族"。所谓"自然贵族",是相对于当时欧洲的"世袭贵族"而言。杰佛逊曾说,欧洲的那些国王,其素质到了美国连当个小镇长也不够格。在美国,一切靠能力而不是家门。大学选拔人才,应该纯粹根据能力、超越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

如果我们把竞争上大学的生源作为分母、把大学生人数作为分子的话,就会发现:在整个美国历史中分母比分子增长得快得多,大学的选才因此更精。通过各种测试证明,美国大学生的智商,随着大学的普及呈上升趋势。早年的哈佛和耶鲁,主要在新英格兰的几个贵族寄宿学校中招生,不过是地方大学而已,富家子弟想上的几乎都可以上;如今则成了世界名校,录取成了全球的竞争。现在常青藤学生的智商,是一二百年前那些"富裕而愚蠢"的学生所难以想象的。

第二,美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其高等教育规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美国的产业不断向高端升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蓬勃兴起,甚至制造业也有白领化趋势,这样,大学必须使人口的大多数成为"劳心者"。但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25~34岁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来比较,1991年美国为30%,仅居芬兰(33%)和加拿大(32%)之后,但到了2002年,加拿大(51%)、日本(50%)、韩国(41%)、新西兰(40%)、挪威(40%)的大学生比例都超过美国(39%),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美国在高等教育普及方面失去领先地位,并不是大学的质量和数量跟不上需求,而是因为义务教育相对落后,供应不了足够的生源,而义务教育落后的一大原因,则是教育的不平等。

第三,一个优异的大学,必须在其教室内外都保持多元性。精英大学培养的未来社会领袖,当然要了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因此,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的融合,应该是美国大学的基本使命。大学就应在多种阶层招募人才,以更好地反映社会。

第四,一个参与型的民主社会,要求大多数公民具有良好的教育、把握丰富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慎的决策。如果教育资源仅被少数人占据,民主制度就会发生"参与危机",进而威胁到民主本身。

美国大学为什么优异

在确立了以上四个目标后,美国高等教育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在优异这方面,作者给美国大学打的分是A甚至A+。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学在质量上可与美国的大学相比。对此,书中提出了许多数据进行论证,事实非常清楚。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异?作者给出了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资金充足。美国高等教育开支相当于GDP的2.7%。与此相对,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开支,平均占GDP的1.3%。美国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花费为22234美元,比OECD平均10052美元的花费要高一倍还多。

第二,经费充足的一个原因,是美国体制的优势。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国家更多元化。在欧洲,主要的大学实际上都是国立,靠纳税人的钱直接资助。但在美国,全国性的精英大学,如常青藤等,基本为私立。这种体制使民间资金大量涌入高等教育。美国的私立大学在学费标准上不受政府的限制,标价很高,使富裕的家庭多多支付,同时拿出钱来给贫困学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这种开放灵活的体系,使美国的高等教育能充分吸收社会资金。

第三,除资金和制度外,美国高教成功最大的原因,还在于有充足的生源--美国在二战前夜的义务教育已大大超过欧洲。这就为美国战后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袖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优越的财政实力可使美国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设施,吸引一流的教授,维持巨大的规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保证充足的生源,有赖于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美国高等教育的弱点在哪里

当评价标准从优异转移到平等时,美国大学的得分就低了,仅仅得了B。这次评估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到了70年代中期,发展突然放缓,这就使美国难以创造新时代所必须的"人力资本"。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失败。

为什么这一领先于世的高等教育体系会出现如此的失败?

从历史的角度考查就会发现,美国大学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原则,不过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大学在传统上就是精英教育机构,一直为精英阶层所垄断,这一现象举世皆然。美国是以草根民主的政治体制立国,自然与旧欧洲有所不同。比如,大学的目标是杰佛逊所谓的培养"自然贵族"而非世袭贵族。早在美国建国前,哈佛等学府就有资助贫穷的英才之传统。不过,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平等精神还是非常不同的。现代的平等精神早已突破了以往"天才论"的观念,其目标就是超越固定的社会层级,活化社会流动。为此,大学纷纷给弱势阶层一些特别的照顾,鼓励他们摆脱固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套价值目标的确立,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的结果:有色种族纷纷进入名校,主要的大学也开始男女合校。

可见,即使在以"人生而平等"精神立国的美国,大学这种传统的精英教育机构消化现代的平等价值也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而把这种价值在实际的教育中落实,自然也是一个无先例可循的复杂过程。

我们不妨从努力和成就两方面检讨最近三四十年美国大学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从努力方面看,美国的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资助和支持弱势阶层。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方式,就是把家庭财政状况和录取脱钩。大学录取办公室完全不看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只根据学生本人的素质来决定取舍。等录取后,对于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想办法给予资助。这样,富家子弟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就不可能仅靠家里的钱而把穷学生挤掉。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还是建立在大学的财政实力上。

但是,常青藤等私立名校毕竟不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要使低收入阶层全面获益,政府必须有配套的政策。自1965年以来,联邦政府逐步推广完善学生贷款制度,对教育贷款的利息进行封顶,并使许多学生在学期间免付利息。除此之外,各种民间机构、州政府等,也都加大了对低收入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

经过这样三四十年的努力,美国高等教育的奖学金结构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流名校不仅对低收入阶层,甚至对中产阶级也开始实施免费教育。也就是说,如果你家庭年收入达不到六七万美元这道线(各校标准略有区别),上这些学校不仅不用缴纳学费,而且连生活费和各种杂费都由学校支付。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目前还仅限于几个顶尖的学校,另外有一批一流大学接近了这种"免费"的目标(至少基本保证了贫困生的免费教育)。不过,一般的公立大学通过政府的支持也能对低收入阶层提供相当的财政资助。比如,根据对1999年重要的州立大学系统新生的数据分析,来自年收入最低的25%家庭的学生,平均所接受的奖学金不仅足以支付学费,而且还有将近3000美元的剩余来支付生活费。当然,一个大学生一年的生活费和各种杂费并非3000美元可以支付,但除了贷款外,学生还有各种打工机会。

看一看这样的奖学金结构,很容易把美国的大学看成穷人的天堂。但是,另一面的数据则揭示了几乎相反的现实。以截至2000年的数据统计,那些来自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5%的阶层、父母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到26岁时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仅为9%,而来自收入最高的25%的阶层、至少有一位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到同样年龄时则有68%拿到大学文凭。

为什么在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制度下,竟出现了如此不平等的现实?连如此慷慨的奖学金都改变不了这种不平等?在这方面,这次总评估给出了非常复杂的结论。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教育的病症,往往是社会病症的延伸。美国是西方世界中贫富分化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教育公平上表现不如其他发达国家,也在情理之中。美国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主要根植于其义务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现实。美国以地方自治立国,高度分权。义务教育从一开始就属于地方自治的范围,资金多来自当地学区(一般以镇为单位)的房地产税。这种分散的财政体制,在大部分时间表现得比欧洲那种由中央官僚体系操控的集权制度要有效率得多。特别是美国早期社会非常均富,地方财政资源丰富,且居民的公共精神高扬,曾让托克维尔感叹不已。倾地方财力建设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一直是地方社会的时尚,甚至大家以此互相攀比。这也难怪美国的义务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迅速超过了欧洲。但是,如今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贫富分居,富裕社区房地产价值非常高,税源充足,教育经费非常多;贫困地区房价低,税源枯竭,学校难以为继。更何况奴隶制度和种族隔离的遗产仍渗透在当今社会中,使黑人和拉美裔教育程度甚低。这就把美国青少年教育的平均水平拉了下来。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系列为大学所鞭长莫及的政策措施。这不仅包括改革义务教育,甚至涉及种族、贫困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否则,无论大学如何强调教育平等,许多弱势阶层的子弟也很难达到大学的门槛。不过,大学并非完全无事可作。对于到达了大学门槛的学生,应该把谁优先请进来?大学的录取是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进了社会的平等?这是大学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述结论,这次评估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提出了几项政策性建议。首先,根据种族平权"积极行动"的精神而针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优惠倾斜政策必须坚持。第二,对低收入阶层的学生,在录取上也应实行优惠的倾斜政策。第三,加大政府奖学金的投入,对低收入阶层进行更充分的资助。

以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深刻的警示作用。贫富过度悬殊所导致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教育上来,最终抑制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速度,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美国的大学虽以矫正这种不平等为核心目标,且倾其巨大财力奋斗了几十年,但还是有些"胳膊拧不过大腿"。中国的贫富分化比美国还严重,这同样表现在教育不平等上。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远没有确立美国高等教育三四十年前所确立的平等目标。中国的大学一直在向富裕阶层倾斜。再从人口结构和生育行为上看,中国享受教育特权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生育率不断下降,在教育上受到种种歧视的农村和农民工人口,生育率则一直比较高。未来几十年,这将可能导致总人口教育程度的降低。同时,人口老化、劳动力供应降低,将要求中国经济从目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创新产业迈进,大大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和教育水平的要求。当前教育的不平等,妨碍了全民素质的提高。在中国,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社会舆论,对在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中实现教育平等的难度和重要性都远远低估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马上确立平等的目标,并且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几十年下来成果如何也很难有保证。所以,美国高等教育最近三四十年这本账,无疑更加凸显了中国大学的深刻危机。

(作者系旅美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6: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golden21c于2010-02-28 17:33发表的 :
我想提的建议是:
1.关于学校布局
对于县域范围的学校优化布局应当由县政府及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县级计委、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交通局、卫生、体育、科技等部门,根据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态势,城乡居民点、独立工矿区布局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特别是要考虑城镇化趋势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采用现在的GIS、遥感等手段,合理优化和确定学校布局,做到学校分布的服务半径合理且覆盖全部或者大部分居民点,将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县级城乡规划等规划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多项规划的合力效益和效益倍增效应!
考虑到现在各地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县级城乡规划正在或者已经修订完毕正在处于修改阶段的有利时机,让教育部门主动出击积极与各部门的规划协调好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是学校布局和优化工作及科研)与其它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这个是比较紧迫的事情,如果协调的话,那么学校的优化与布局就能落到实处,否则是空谈!如果等到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和城乡规划等已经做好,那么就不要谈教育布局的合理了!
不过本人对当前县级教育部门的这方面能力有疑问。不过意见还是要提!
.......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打着教育公平的口号将教育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在一个县级行政单元中,打着公平的口号将一个个好学校拆分为几块,或者将其招生分解为几部分等等。应当尊重教育及学校发展规律,从师资、学风、教学装备、教学硬件等方面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建设好,而不是武断地将个把好学校的师资、学生、经费等平均到其它学校中,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师和学校的不负责任,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应当坚决制止这股歪风!
  
  学校之间的交流、以及优质学校与暂时差点的学校之间教师的传帮带、临时的支教都是以不影响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为前提的,这点希望县级行政单元特别是那些不是教师出生的管理教育的“官老爷们”不要为了追求所谓轰轰烈烈的政绩拍脑袋瞎干,干那遗憾万年的事情。好的学校其实很脆弱,如果教育官僚们不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是说垮就垮了。笔者周围听说的这类事情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2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的十二五规划的内容,看了看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占相等比例,好事情啊。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22/2859767_0.shtml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十大“任务”
2010年10月22日 02:26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邢世伟)昨日,在中联部举办的面向外国驻华使节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主要精神专题吹风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起草人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表示,根据梳理,我国十二五期间将主要致力于十大方面的建设,其中扩大内需居首。

“扩大内需”首次独立成篇

根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内容,在十大方面中,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

这主要由于十一五后期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国际性金融危机,根据党中央的预判,这场金融危机很有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半期,所以十一五后期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二五时期仍将延续。

潘盛洲还特别提出,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排在第二位。

这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希望未来在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和城市能够同等化。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潘盛洲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台具体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其中西部大开发仍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规划建议未提数量化指标

潘盛洲介绍,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化的指标,全部都是战略性的,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在十二五规划建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按照建议制定具体的十二五规划内容,数量性指标将在国务院的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

在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时,潘盛洲表示,政治体制改革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有相当大的篇幅。建议主要提及了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等各个方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将积极稳妥地进行。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 解读

十二五将转变GDP政绩观

专家表示民生将成财政支出主要方向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表示,十二五规划建议重点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各个地方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

对于当前政府官员GDP政绩观的现象,潘盛洲表示,十二五规划建议重点提及了改善民生的内容,这部分将对各个地方官员的现有政绩观有较大冲击。

建议中已提到,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各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各个地方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各级干部也将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财政使用的主要方向。 

本报记者 邢世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理现在正在新华网回答农民工子弟教育的问题,主要谈农村教育的问题,户口不应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障碍。北京的社会承载能力很重了,但是也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孩子入学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留在家里或者跟大人出来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09: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回答高校学生问题,呵呵~~~
温总理说,“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
网友“牧田”:总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大学四年有一个感受,就是真正埋头学习的人少了,大家都变得现实了,最关心的是毕业后找工作。现在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得有关系,要有门路,这让很多毕业生受打击。
温家宝:牧田网友,你实际上提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高等教育问题,为什么高中毕业上大学就以为学习到头了?就会出现真正埋头学习的人少了?这还得从我们高等教育的制度来解决。
   其实你们刚刚进入大学,应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以备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众多的大学生当中能够涌现出像钱老所希望的“拔尖人才”,这样我们整个国家就有希望了。
其实,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c。
  因此,我更重视另外两个数字,那就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研研发经费占整个生产的比重,这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一个大学生想到这一点,应该感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说大学生最关心的毕业后找工作,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现在确实存在着你所说的现象:找工作难,找工作得有关系、要有门路。
  但是,我以为我们国家尽了努力,许多方面正在改进。就拿新增就业人数说,大学生每年由600万增加到近700万,如果加上中职已经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成了我们就业的主体,而他们的就业与农民工还不同,要尽量使他们学有所长,并使他们学到的知识能与将来的工作相配合。
   应该说,这些年我们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有很大进展的,超过80%的大学生都找到了工作。至于有关系、找门路,这是一种社会的坏现象,我们要转变这样的社会风气。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09: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09: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还提到了就业靠关系、门路是种坏习气,
更重视教育占GDP比重、科研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02:29 , Processed in 0.34858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