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中山若水

[【读书进行时】] 【原创首发】叶曼《智慧人生》读书随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4: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智慧人生》读书随录之六

其实事情是人找出来的,空闲也是人自己造成的。俗语说:“越吃越懒,越待越懒。”

点评:通常我们评价一个人“没事找事”,是带有一定贬义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需要这样的“没事找事”,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太空闲。在我的理解,空闲时需要资本的,如果自己的经济独立,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空闲一些享受生活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最基本的吃饭都成问题,那么还是忙碌一些好。当然,也不能是瞎忙。

但是我要重复、肯定的说:闲不是毛病,闲更不是罪恶,闲是文化的温床,闲时人类挣着努力达致的目标。

点评:这里的“闲”还是需要加一个前提:在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并有着不错的生存环境的情况下,或者说,拥有闲的人本身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是很高,比如“清心寡欲”一类,在如此的“闲”的基础上,或许才有机会产生文化。

取闲并不难,问题是如何能有计划的教育人类去利用闲,享受闲,而不要使人间闲出了毛病。

点评:关于“闲”这个话题,看来还是深挖的。如何制造闲?如何利用闲?这其实和我们的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如何有效安排时间?这不就是关于时间的价值倾向所影响的么?

我们所谓的礼,所自诩得礼,只是凡俗的客套,那些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客套,既不便人又不利己的客套,虚情假意、费而不惠的客套。

点评:中国人似乎是在乎礼的,而目前的大多数人所认识的礼却已经与古人所宣扬的礼大相径庭。正如叶先生所言,虚情假意,费而不惠。都已经落入俗套了。

即或我们勉强把这些客套编之为礼,那个礼也是枣核形的——两头尖,中间大鼓肚。为什么说它是枣核形的呢?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毫无礼,对亲人熟人太多礼,对家人骨肉又根本不讲理。

点评:这个“枣核”形容的好。很多人对于陌生人连基本的礼节都很难做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点评:草草搜索了下,发现这句话大有文章。还有专家出了学术文章来讨论,期待高人指点一二。

延伸: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中新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钱文忠教授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百度百科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句,出自《礼记—曲礼》:“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后人就把其中对仗工整的“礼不下庶人”和“刑不上大夫”抽出来合并着讲。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对基层老百姓,他们整天忙于生计,就不必过于强调礼仪形式;而大夫以上的官员,要自我约束,尽量不要弄动刑罚上身,否则社会会失去“领头人”。只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有意曲解利用,拿来作为维护自己的特权。--人民网强国社区


中山若水 网上读书园地首发

2011-09-04阅读至7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3: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智慧人生》读书随录之七

只是在待“人”接物时,有一种合情合理的态度,不分尊卑老幼男女亲疏,大家都有个起码的人对人应有的礼貌。一个“请”,一声“谢谢”,绝不会降低了我们的身份,损失了我们的威严。

点评:叶先生在这里提到一句“合情合理的态度”。就礼貌而言,有一种是社会公认的风气,学校里提倡的就是这种风气,所谓“合情合理”意思就是要符合大众的习惯和某些标准。而“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倾向,这里牵扯到人们的自身定位问题。有人会用收入的高低来分层次,然后给自己冠以某种阶层,然后用这个阶层的某些标准来衡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态度”。每个人都有给自己分类的权利,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评价别人态度的权利,这样一来,冲突在所难免。于是前面要加上“合情合理”,也就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标准才能用来作为评判的参考,如果只是个人的一些要求,在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之前,也只能算是个人意见吧。

左手第四指,据说它的血管是直通心脏的,此约指戴了起来,大有仁人君子莫在染指的严重警告的意义。

点评:这个“染指”原来是这个意思。或许还有相关的典故?

延伸:详细解释
  1.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 (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2. 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夫鼎足之说,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说, 韩信 以此,犹有 汉 之一足。当 三国 时而为是说,则 献帝 无复染指之望矣。” 清 无名氏 《亡国恨·协约》:“这三 韩 一块土, 俄 人久欲染指。” 孙中山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广西 一切幸福权利,祇 陆荣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广西 同胞不能丝毫染指。”   3. 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宋 苏轼 《次韵水宫》:“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明 薛冈 《天爵堂笔馀》:“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清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余老归空门,不复染指声律。” 朱自清《<背影>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百度百科


点评:一个“染指”,就出了这么多典故,现在的词义又有所变化,可见掌握词语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类有两个通病,一个是对未知命运的谄媚,一个是对现实权威的服从,这两种力量,牢牢地束缚了散漫的人群,支配了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活动。前者是习俗宗教,后者是法律道德,二者有时相辅相成,有时则背道而驰。

点评:命运无法预测,但是精神终须有所寄托,于是开始求助于宗教信仰;而现实中的权威,如同法律与道德的种种约束,必须去服从。这两种力量确实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活动。叶先生总结的精辟。

为什么男女个人的情爱结合,要向命运祈福,向法律求保证?因为我们知道情感是不可靠的,而人的通性却不敢不向命运低头,不敢不向法律道德屈服。

点评:将婚姻用人类通性来理解,倒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只靠情感来维系确实不够牢靠。人都是善变的,而且还有很多人喜新厌旧。在上述两个人类通性面前,确实会牢固一些。

离婚有如拔牙,烂到了牙根,不拔便会致命。

点评:当夫妻之间开始厌烦对方的时候,以前的温柔体贴都可能变味,彼此看到的只剩下缺点,爱情心理学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

离婚不能解决问题,世上很少十全十美的婚姻,就像世人很少生有尽美尽善的牙齿一般。

点评:生活总有磕磕绊绊,彼此相敬如宾,彼此包容,才有机会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

2011-09-06 阅读至92页

中山若水读书园地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7 15:50 , Processed in 0.3373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